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七个"”上实现更大突破

2018-07-30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工伤保险早报: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寄望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其中在推动民生迈上新台阶方面又提出了“七个更”的目标,要求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习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日前,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推动民生迈上新台阶暨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上系统阐述了“强、富、美、高”的内在联系和落实好“七个更”的工作思路。

对照总书记“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最新要求,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和根本指向。

“经济强”是民生保障的物质基础,只有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加快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才能夯实民生幸福之本、梦想实现之基。“百姓富”是民生改善的直观反映,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又包括精神生活的满足,既体现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体现为公共服务的完善,需要我们在不断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果分享,更加尊重民生权利,更加重视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环境美”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内涵,应该要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大地,让全省人民拥有美好宜居的生活家园。“社会文明程度高”是民生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有序。

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千头万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七个方面,每一个都是沉甸甸的,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好。

围绕“有更好的教育”,我们要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近年来,全省上下咬定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总体走在了全国前列。下一步,要把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实现“更好教育”的两大战略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公益性、普惠性,义务教育更加注重标准化、均衡化,普通高中教育更加注重优质化、特色化,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建体系、提质量,高等教育更加注重有特色、高水平,社会教育更加注重全民式、开放式,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基础条件好的地方要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现实样本,条件欠缺的地方要突出工作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围绕“有更稳定的工作”,要促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去年江苏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为历史新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超过70%,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对我们来说,解决本地居民就业已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要鼓励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江苏涌现出一批网络创业成功案例,如京东电商、徐州沙集家具、沭阳花木等,不仅发展了一方经济,而且扩大了群众就业,带动了农民致富。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加强教育培训,打造载体平台,优化创业服务,积极发展“众创空间”。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两大计划”,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态势。

围绕“有更满意的收入”,要努力实现富民增收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去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4346元、14958元,增长8.7%和10.6%。要突出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这一主体,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企业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重点解决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问题。突出农民收入增长这一难点,更大力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大力培育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型业态,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突出拉长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一“短板”,鼓励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化,引导居民投资增值,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让“沉睡”的农村资源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财产收入。突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关键,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再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围绕“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要加快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托底保障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江苏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与“更可靠”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区域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基层特别是农村仍然是薄弱环节。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夯实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推进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城乡统筹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低保标准和人均消费支出挂钩,努力解决“支出型”贫困。完善征地、拆迁等政策,重视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制度整合力度,注重不同层次保障制度的合理保障梯度,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发展以年金和商业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筑牢以社会救助为重点的托底保障。

围绕“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大胆探索实践,走出符合国情、具有江苏特点的医改路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和实践样本。要加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坚持公益性方向,优化公共医疗资源布局,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行活力。大力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积极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医疗领域和健康产业,落实同等待遇,形成相互补充、良性竞争的多元办医格局。要着力构建分级诊疗新机制,根据“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要求,发挥医保制度导向功能,推进契约式服务,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近就医;加大做实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力度,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人才、技术引向基层,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水平;同时发挥大医院龙头作用,以技术、人才、管理、利益为纽带深化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

围绕“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要做到住房供应体系完善、规划设计合理、建设更加优良、服务更加有效。这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要按照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总方向,积极探索适应省情特点、符合发展阶段特征的住房模式。我们明确“十二五”末保障性住房覆盖全省20%家庭,今年要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8万套。要切实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保障基本、并轨运行、租补分离、产权共有的思路,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变为建设和租赁补贴并举,“补砖头”和“补人头”结合,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积极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分类指导,规范市场秩序,防范市场风险,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继续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科学编制年度实施计划,今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的重点棚户区改造。积极推动住宅产品升级,鼓励建设绿色建筑,加快住宅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推进康居示范工程,提高住宅建设品质和居住舒适度。加强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社区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服务水平。

围绕“有更优美的环境”,要打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我们要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更加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全省煤炭总量控制方案,加快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系统推进建筑扬尘防治,继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确保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7%,到2017年下降20%。继续狠抓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太湖水质,加强长江、淮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治理,严格保护南水北调清水廊道,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土地修复。实现“更优美的环境”,也体现在人文环境的建设提升上。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更好彰显地域风貌,塑造个性特色,让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们强调,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重在探索过程而非简单数字结果,不仅要看重平均数,也要看大多数、极少数,必须科学把握指标数字与质量水平、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关系,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更高标准,更加清醒理性务实抓工作干事业。解决好民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针对深层次矛盾问题,形成更加定型、更加成熟的制度性安排,给群众以稳定的民生预期,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任务一项任务落实,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买房,摇号,落户,孩子入学都受社保影响,无忧保作为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推出全国社保代缴服务,保你社保不断缴。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