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媒体又报道了一起“过劳死”个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死者朱波为丝路数码公司一名中层干部,在丝路数码深圳公司工作6年。3月25日上午8时,朱波妻子发现其长睡不起;8时20分,医院急救车到达,但抢救无效。事后经法医鉴定为“猝死”。年仅30多岁的朱波突然离世,留下了妻子以及3岁多的女儿,还有尚未偿还的银行房屋贷款。有该公司员工反映,丝路数码公司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加班现象,朱波之死可能与长期加班有关。于是,社会舆论普遍把朱波之死与此前的胡新宇、郑杰个案联系在一起,对企业的“床垫文化”进行反思,希望国家能及早立法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范畴。
“过劳死”不是法律术语
中山大学劳动法专家黄巧燕认为,“过劳死”目前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的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从朱波的个案来看,朱波是在家中睡眠时死亡,并不是在工作场所,不能被视为因工死亡。既然不能认定为因工死亡,按照目前的规定,暂时不能得到工伤法律方面的保护。但家属可以因劳动者因病死亡,获得一次性抚恤金、一次性救济金、丧葬补助费等补偿。
虽然舆论大肆宣传,也只有日本等个别国家将“过劳死”视为因工死亡,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对“过劳死”专门立法。而事实上,“猝死”的原因是多样的,认定“过劳”和“死亡”之间的联系非常困难。黄巧燕认为本案中,家属应该更清楚地了解死者“猝死”的原因,而且家属在程序上仍然有申请工伤认定的权利,不妨一试。
预防比赔偿更重要
据医学专家研究,绝大多数“过劳死”都有过量加班和失眠这些诱因存在。因此,工作强度大的职场人士要注意预防加班诱发的“亚健康”状态,主要症状包括: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
对于过劳死死者来说,赔偿只能抚恤家人,对自己则没有用处;对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职场人士应该认识到,健康比事业更重要,而本人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主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长期、恶意延长雇员劳动时间,雇员有权利获得《劳动法》保护的休息权和加班费。
相关法律链接: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名词解释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最早出现于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一个社会医学词汇。在日本,它被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恶化,进而引起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使患者死亡。
相关报道
“过劳死”27个危险信号
要想防止“过劳死”,就必须了解身体为我们发出的“过劳死”信号。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对日本“过劳死”高发现象做过详细研究,从预防角度,他们列举了27种过劳症状和因素。
研究者认为:在这27项症状和因素中占有7项以上,即是有过度疲劳危险者,占10项以上就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过劳死”。同时,在第1项到第9项中占两项以上或者在第10项到18项中占3项以上者也要特别注意,这27项症状和因素分别是:
1.经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饮酒也不感到有滋味;
3.突然觉得有衰老感;
4.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
5.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
6.有一点小事也烦躁和生气;
7.经常头痛和胸闷;
8.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测试结果不正常;
9.体重突然变化大,出现“将军肚”;
10.几乎每天晚上聚餐饮酒;
11.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
12.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
13.喜欢吃油炸食品;
14.一天吸烟30支以上;
15.晚上10时也不回家或者12时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
16.上下班单程占2小时以上;
17.最近几年运动也不流汗;
18.自我感觉身体良好而不看病;
19.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20.星期天也上班;
21.经常出差,每周只在家住两三天;
22.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
23.最近有工作调动或工作变化;
24.升职或者工作量增多;
25.最近以来加班时间突然增加;
26.人际关系突然变坏;
27.最近工作失误或者发生不和。
相关链接
如何摆脱过度疲劳
针对如何摆脱过度疲劳,何永成博士开出如下处方:
消除脑力疲劳法: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积极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并求得解脱。病理性疲劳,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
饮食补充法: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多吃含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鱼肉类,多吃水果、蔬菜,适量饮水。
休息恢复法: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听音乐、绘画、散步等有助解除生理疲劳。
科学健身方法:一是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打拳、骑车、爬山等;二是腹式呼吸,全身放松后深呼吸,鼓足腹部,憋一会儿再慢慢呼出;三是做保健操;四是点穴按摩。
大洋网-广州日报
标签: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