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劳工保障早报:近年来,曹县膨胀农业支柱产业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育农业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条适于曹县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道路,家门口就业超过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上涌现许多新鲜事,彰显了新时期农民经济生活新变化。 两栖农民挣钱忙 农村一年的活计有忙有闲,如果农忙时能顾家,农闲时忙打工,那该多好。如今,曹县众多农民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以前我在广东打工,现在我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挣1500元,打工、种田、照顾家庭三不误,我很满足。苗红印乐呵呵地说。在自家责任田里忙活一个多小时后的普连集镇农民苗红印,现在又骑上电动自行车赶到附近的曹县工业园区上班。近年来,曹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膨胀产业规模,民营企业数量急剧增长,每年需要农民工10万人以上。像苗红印一样过去在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务工的农民不在少数,仅古营集镇张破钟村就有50多人,曹县企业吸纳众多农民当地打工,就近上班。这些农民过去农闲时无所事事,打牌、串门成了他们日常的必修课,现在养上几头猪,房前屋后栽果树,农闲时干个合同工。,一个人挣三份钱,奔波于城乡之间,既守着家里的金土地,又拿着手中的金饭碗,成了名副其实的两栖型农民。 泥腿子吃上技能饭 曹县从提高芦笋的品质和身价入手,聘请中国芦笋研究所及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讲课,通过举办培训班,积极推广芦笋栽培管理新技术。山东省曹县苏集镇农民刘新民,通过学习提高了科技致富本领,他高兴的向介绍:我采用芦笋种植新技术,年份收入7万元以上,靠科学鼓起了钱袋子 。曹县邵庄镇陈楼村农民唐玉泉,在农业局技术指导下,科学种田,管理用心,机种机播的,合理施肥,返青水、拔节水浇得及时,17亩小麦,每亩达到1300斤以上,获得了价值一万元的科技奖金。 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技能和视野,泥腿子也纷纷搞起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曹县鲜绿芦笋、芦笋之乡牌芦笋顶尖茶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伊尹牌西红柿、三村与三村绿品牌西芹、红三村牌富硒洋香瓜、华永牌仙蜜果等产品获得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直接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20多个大城市,并实现农超对接。 曹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依托各类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出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科技致富能手。 曹县还围绕市场需求优化培训结构,开展定向、订单和储备式培训,使参训农民实实在在掌握1-2门外出谋生技能。曹县给过去的泥腿子贴上技术人才商标,农民靠技能外出打工也挣不少钱。该县楼庄农民李熙,参加了曹县技能培训班,现在北京一家电机厂工作,一个月挣到6000元。 农民办起欧佩克 曹县农民的欧佩克就是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是建国初期人民公社的较低级形式,后来非理性的将农业合作社过度到人民公社。1978年开始,中国废除公社,重新把乡镇作为政权的基层单位。但近几年来,曹县为走出孤立封闭的生产圈子,摆脱单个农户生产与销售的压力,又大力发展起农业合作社。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政府不包办,而由社会和行业的龙头老大运作,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曹县农业合作社采用龙头-基地-农户共赢的模式,在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上狠下功夫,用品牌战略催生一批名、特、优、新、稀产品。于庄村农民在蔬菜合作社引导下,种植无公害蔬菜,被农业部门指定为十一届全运会专供蔬菜,随后,他们的大棚西红柿,又走进了世博会。现在于庄蔬菜合作社有1200多亩蔬菜、700个大棚全部是有机蔬菜,生产的辣椒、西芹、西红柿、茄子,一年四季向上海、郑州、广州等城市及超市供应。曹县恒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568人,发展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专用小麦生产基地60000亩,注册的红三村商标,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实现农超对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社员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周围8000余名群众致富。 曹县农民尝到了甜头,现已注册专业合作社85个,各类农民入社达20万户,带动就业10万人,产值8.5亿元,全县人均增收1000元,探索出了一条适于曹县发展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了良性循环。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