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7.66亿,社保卡普及率达56%,今年底将突破8亿。从发放地域看,30个省份和新疆兵团已发卡,全国已发卡地市覆盖率达93.2%。从覆盖人群看,社保卡已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随着社会保障向城乡居民的覆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保卡持有率已达到较高水平。随着2011年人社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推动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最近几年发放的社保卡均加载了金融功能,占到发卡总量的80%,这为社保卡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保障一卡通是社保卡建设的最终目标
社会保障一卡通,是社保卡工作的总体定位,最早是在2009年由中央领导同志提出,随后,见诸于国家“十二五”规划、各项专项规划及国务院相关文件。如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社保卡应用,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提出:实现社会保障全国一卡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保卡应用,逐步实现“人手一卡”和“一卡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社保卡建设工程要求。新医改“十二五”方案提出: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提出: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保卡制度。2014年3月,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工作。
社会保障一卡通,即以社保卡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卡通行的政府公共服务,这既需要加强卡本身的发行和服务工作,更需要加强后台各相关业务系统的联网建设;既需要在属地范围内的应用,更需要适应人员流动性要求,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既需要人社部门以各项人社业务为主体,积极推进社保卡应用,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运用这一平台,推进信息共享,提供便利服务。归纳起来,就是要以社保卡为载体和外在表现,以各业务系统为后盾和内在支撑,实现社保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的通用通行。
“一卡通”是社保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检验信息化成效的关键标准,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从跨业务用卡的要求看,个人直接办理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均可用卡,并通过后台进一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跨地区用卡的需求看,要适应人员流动要求,在个人流动中,通过社保卡继续提供服务事项。从跨部门用卡的需求看,社保卡一是政务卡,具备了推进政府公共服务集成应用的基础,可为政府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平台支撑;二是银行卡,具备了借记卡的基本功能,可为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
地方政府全面推进推动社保卡联合应用
在人社应用业务功能实现方面,目前最广泛的是持卡就医结算应用,应该说它是社保卡的首要应用,发卡地区基本都实现用社保卡进行持卡就医的费用结算。在此基础上很多地方积极拓展其他的就医结算功能,比如151个地市实现了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结算。缴费和待遇领取是通过社保卡加载的银行账户实现的应用。225个地市实现持卡领取养老金,169个地市实现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其他各类待遇进卡,包括工伤津贴、生育津贴、失业金、医疗费事后报销等,也都有非常普遍的应用。社保卡的第三大方面应用是身份凭证应用。各地普遍用社保卡代替传统的纸质证件和各类的手册,人社部最近推出的就业创业证也将和社保卡实现有机融合。通过社保卡这样电子证件的形式,进一步与自助服务一体机、互联网、手机、电话等实现有机结合,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另外就是信息记录和自助查询方面的应用,可以通过各地广泛铺设的自助服务一体机实现。通过这种方式,个人使用社保卡可以进行更为便利的信息查询。
在应用覆盖地域方面,传统的本地应用重点是各个地市内部,随着省内异地就医工作的推进,社保卡在省内应用的深度加大。全国28个省份启动了省内异地就医的平台建设和具体应用工作,与此相对应255个地市的社保卡在省内实现跨地区的就医结算。其他一些跨地区应用,比如异地购药、领取养老金以及金融支付等,各地也都在积极推进。2014年底,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发文明确跨省异地就医的进展要求。人社部将于明年推进跨省就医结算平台建设,进一步实现社保卡的跨省就医费用即时结算。
在应用行业拓展方面,首先是就医一卡通,就医结算服务与就医本身的服务有天然的耦合关系。除了传统的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很多地区探索与民政部门负责的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居民大病保险实现衔接结算。对于群众看病实现了一次性持卡结算,避免了分别到各个部门进行报销的繁琐事项。同时,各地还进一步推进与就诊流程结合,通过社保卡实现挂号、就诊、结算、查询打印等就医全流程服务,目前已在140个城市进行了成功尝试,为群众就医进一步提供便利。
其次,这张社保卡上加载的银行账户可以帮助各个政府部门实现各类民生保障待遇的发放,广东、浙江、福建、河北等地都在大力推进政府各类惠民待遇发放进卡,包括民政、残联的相关待遇以及财政的惠民补贴,为农村居民享受待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通过这张卡进一步推进政府各个部门的后台有机结合。通过利用社保卡的身份凭证功能,可以查询持卡人的电子档案和电子病例,以及图书馆、公园的入场凭证,充分落实了信息惠民工程中提到的推进社保卡在惠民待遇发放、居民健康等方面集成应用的要求。
总结各地在跨部门、跨行业应用的经验,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全面推进。比如内蒙古,把12333和社保卡作为民生服务平台的旗帜,推进整个互联互通便民惠民项目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推动。很多地方是通过人社部门与民政、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社保卡的联合应用。
以创新手段为抓手重点推动两方面工作
人社部对社保卡未来工作的定位是以创新手段为抓手,重点推动两方面工作,一是打造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联动平台,使群众享受到最方便的政府公共服务;二是结合“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要求,打造社保卡线上和线下的联合应用。
(一)稳步推进社保卡发行工作。力争今年底实际持卡人数达到8亿以上,按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的设定目标。随后,2017年将达到10亿,2020年根据基本实现人人享受保障的要求,实现保障对象全覆盖,最终实现城乡居民人手一卡,使社保卡成为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标志。
(二)全力推进社保卡应用工作。积极落实2014年人社部明确提出的人社业务102项用卡目录建设任务,在今年特别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推进社保卡的深度应用,并启动跨省异地就医持卡结算工作。不仅结合人社部门内部的应用去推动,也结合各个政府部门的民生需要来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用卡环境建设。将结合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构建覆盖全国、联通城乡、安全可靠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进一步推动信息系统向部省两级的集中,打造更完善的用卡环境。特别是在2014年,人社部启动了部省两级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建设,目前已完成部分省市的部署实施,计划今年在所有省份全面启动,这将为社保卡跨地区使用提供有效支撑。
(四)强化社保卡的规范管理与服务。2014年人社部已启动研究社银系统接口规范,今年将全力推动人社与银行的系统衔接与服务联动。加紧研究异地用卡标准化服务模式,为异地用卡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机制。同时加强社保卡管理立法,启动人社部部门规章《社会保障卡申领使用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
(五)做好技术创新研究与储备。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的兴起,给社保卡的发展带来创新机遇与挑战。如何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研究推动社保卡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如何推动部门协作与共享,为老百姓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人社部正在着手做相关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