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是人均寿命提高、 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可持续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小编: 据悉, 延迟退休方案预计今年出台。 我国为什么需要延迟退休年龄?
褚福灵: 首先, 延迟退休年龄是适应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是在建国初期, 根据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来确定的。 当时的人口预期寿命只有40多岁,而几十年来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显著增加。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已达到74.83岁。因此,需要通过改革退休年龄来适应这种变化。
其次, 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按国际标准衡量, 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目前我国有2亿多老年人口,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多人, 占总人口的1/3,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 如美国、 英国、 德国等都将延迟退休年龄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加以推行。
最后, 延迟退休是保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互助共济、 风险共担的制度安排, 这种内在逻辑要求待遇领取年限和缴费年限的比例(称为自我负担系数), 应当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 按照国际经验, 一般是在0.25到0.5之间, 世界平均水平大概是在0.3左右, 即缴费3年领取1年, 这是合理的逻辑。 但如果是缴费1年领取1年, 甚至缴费1年领取2年, 那就不符合养老保险制度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内在逻辑。 按照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职工缴费满15年便可在退休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增长, 将来退休人员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时间很可能超过缴费年限。 因此, 延长退休年龄是为了把自我负担系数调整到一个科学的数值, 进而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延迟退休应坚持小步慢走、 渐进到位、 区别对待、分类推进
小编: 延迟退休应该如何推行?
褚福灵: 第一, 应小步慢走、 渐进到位。 每年推迟几个月退休, 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可能是几十年, 逐步把退休年龄提高到一个合理的区间。 之所以这样做, 是为了减轻对劳动者和社会的冲击, 通过时间来化解矛盾。 从国际经验来看, 英国、 希腊等国家由于退休年龄提高较快, 出现了罢工和社会动荡等现象。 美国计划从2002年到2027年, 德国计划从2012年到2029年,将退休年龄由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每年仅延迟退休1到2个月。 我国也应当借鉴这种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办法。
第二, 应区别对待、 分类推进。 按照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 男职工年满60周岁退休, 女职工年满50周岁退休, 女干部年满55周岁退休。这三个群体的起点不一样, 在调整退休年龄的过程中, 调整的速度和幅度也应有所差别,最终达到相应的目标年龄段。
第三, 对于某些特殊群体, 如特殊工种劳动者等, 应研究制定比较妥善的处理办法。 有些特殊工种的工作环境对身体是有害的, 从事这些工种的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也就相对早一些, 如此一来缴费年限也短, 如果仍然按照常规的养老保险政策计算, 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就少, 不利于保护特殊工种劳动者的积极性。 未来, 特殊工种劳动者的退休政策应进行配套改革, 雇主或单位可为特殊工种劳动者增缴社会保险费, 以保证其在早退休的情况下养老金待遇水平不降低。
延迟退休不能 单兵突进, 需要与养老保险顶层设计、 劳动就业政策等改革同步推进
小编: 为达到延迟退休的预期目标, 还需要哪些配套改革?
褚福灵: 首先, 延迟退休应当与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办法的改革统筹推进, 防止出现养老金 倒挂, 形成多缴多得、 长缴多得的机制, 以鼓励延迟退休。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做法。 以美国为例, 正常退休年龄是66岁, 提前退休年龄是62岁, 但提前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要打折扣。 美国鼓励延迟退休, 如果劳动者选择在70岁退休, 每个月能拿到超额的养老金。
其次, 有些人担心延迟退休会挤占就业岗位, 给就业带来压力。 应当正确看待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 延迟退休可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 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是退休返聘人员, 退休后仍在就业岗位上继续工作, 而延迟退休也是在就业岗位上继续工作, 和现在的状况相差无几。 可以通过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新产业、 创造新业态、 加强海外合作等办法来缓解延迟退休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实现充分就业。
总而言之, 延迟退休的改革不能 单兵突进,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与养老保险顶层设计、 劳动就业政策等紧密联系, 力争做到同步改革,从而使延迟退休稳步推进, 达到预期目标。
标签: 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