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保险业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也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如城镇化的综合承载能力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拉大问题,社保体系碎片化及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行政手段,还需要通过机制和制度创新,借助社会资源,建立高效运行的市场化辅助机制。
一是保险机制可提升城镇化综合承载能力,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必然推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镇化不仅需要住房及相关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支撑,也亟需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软件”的保障。在推进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保险机制可以其具有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满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是保险机制可促进信贷支农,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关联的,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支撑,而城镇化又为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提供依托。保险机制能化解农村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难题,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实现银保互动,有效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降低信贷资金风险、增加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繁荣中小城镇经济,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镇转移、实现当地农民就地城镇化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保险机制可增强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的保障水平,从制度层面构建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在征地补偿和农民安置过程中,运用保险机制对社保制度缺失的替代和补位,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险计划,化一次性给付为长期保险保障,可以从制度层面建立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四是保险机制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和管理方式,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镇化进程必然催生大量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些需求既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又必须防止形成新一轮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膨胀。这就需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力量。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借助其在产品精算、理赔服务和机构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既可弥补政府在编制、资金、管理和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不足,显著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又能实现政府的管、办分离,建立阳光运行机制,提高财政投入的成本/产出效能。
五是保险机制可构建市场化的公众权益保障和矛盾调处新模式,有效解决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过程中的社会管理问题。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容易产生新的矛盾纠纷,给社会管理和社区稳定带来考验。通过引入保险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团结、稳定、和谐的积极因素参与社会治理。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实施后,责任保险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理顺社会关系、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有效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无忧保提示:以上是对保险业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影响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辅助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可发挥独特的作用。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