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坚持“城乡一体”的推进原则,制定并实施了《市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四项制度实施办法》、《市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意见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农村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协理员队伍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目前全市共有社区、村劳动保障协理员2207人,均实现了人人持证上岗。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实现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使群众就地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记者获悉,社区、村级服务站将配备1名以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专职人员。其中,劳动就业一般按每4000名服务对象,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一般按照每1000名服务对象,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均可按所履行职能及工作量适当增加人数。
根据规定,凡现有不适应开展工作需要的办公服务场所,均应予以改扩建或易地重建,一般街道(镇)、社区(村)服务机构的办公与服务场所面积,分别应不少于200平方米和50平方米;集中服务的街道(镇)、社区(村)公共服务中心应优先预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同时,基层平台均应配备网络、通讯、信息发布等设备。
记者了解到,街道(镇)及社区(村)劳动就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能,除负责辖区内劳动就业业务外,还包括配合做好辖区人员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及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并对就业援助对象进行上门服务,建立管理服务台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