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业务规模
2006年,人身保险实现保费4132.01亿元,同比增长11.67%,在总保费中占比73.2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592.64亿元,同比增长10.65%;健康险保费收入376.9亿元,同比增长20.86%。意外险保费收入162.47亿元,同比增长14.89%。
(二)市场主体
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6家、保险公司98家、再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其中,寿险公司46家(含2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和4家健康险公司),中资寿险公司21家,外资、合资寿险公司25家。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专业性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产品报备情况
报备产品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2005年分别为641个和1096个。2006年寿险公司已有1305个人身保险产品在保险会审批或备案,其中人寿保险产品510个,健康险产品499个,意外险产品296个。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效显著
近年来,人身保险公司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取得显著成效,行业总体形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不断优化。市场集中度显著降低,2006年前3家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77.5%,较上年略有增加,但比2002年仍降低了14个百分点。各公司运用风险保障和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等核心技术,积极发展核心业务,不断提高期缴业务和长期寿险业务的占比,开发与银行产品互补、体现行业核心优势的保险产品。目前个险渠道业务结构较好,银保渠道正在积极转型,尝试开展期缴银保业务。
(二)盈利状况持续改善。从2002年以来,行业利润总额持续增加,盈利主体逐步增多。
(三)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保监会大力推进专业化建设,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两大业务领域,已成立2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出台《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要求“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利契机。
(四)行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寿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产生大的系统性风险,有效防止了增量利差损的产生。寿险公司偿付能力较以往有了明显改善。2006年7月,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服务机构对中国保险业展望评级前景由“待定”调整为“正面”,行业风险进一步降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行业总体形势良好、扎实推进各项监管工作的背景下,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身保险行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
(一)制约行业发展的外部瓶颈仍有待突破。虽然《若干意见》明确了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但社会对商业保险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政府运用保险工具的意识有待加强,一些符合国际惯例的税优政策有待出台,商业保险发展空间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制约了保险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二)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一方面,人身保险业务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银行保险业务,但银保渠道依然属浅层次合作,费用控制面临不确定性,盈利能力偏低;另一方面,企业年金业务没有突破性进展,团体保险增长乏力。银保、团险转型面临较大压力。
(三)行业诚信有待加强。诚信建设是我们长抓不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销售误导、理赔难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消费者信心,行业整体形象有待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全行业高度重视,并做好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来源:中国保监会)
2007年05月23日 12:55 报告在线
标签: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