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人,加上2012年毕业未就业的,合计约720万人待就业。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未来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民营、中小企业已成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力,但这种就业并不稳定
整体而言,大型国企单位、事业单位的入门起点高,毕业生就业数量少;外资、合资企业发展趋缓,许多企业或减员或人才流动不畅,应届毕业生招聘数量较大幅度下降。因此,从岗位提供数量上看,国企、外企吸纳能力呈下降趋势 (或基本饱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事实上更依赖于民营、中小企业。
智联招聘6月9日发布的 《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涨,整体招聘数量(或应届生职位需求量)较大。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的整体职位数量,合计占到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应届生职位需求量近一半(43%)。前程无忧4月12日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下该网站单月职位发布量历史新纪录的3月份,来自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工作机会,占到所发布的253多万个职位的66.4%。
从课题组5月中下旬在合肥、南京两地的调研情况来看,民营、中小企业作为接收毕业生主力军的特征也非常明显。例如,1—5月合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所办理的1.07万签约人数中,进入民企就业的占85%,而国有单位和个体的分别占11%和4%,与2012年同期相比,国有企事业单位签约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截至4月底,南京市已有14449名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与民营企业签约的占72.94%,与2012年同期签约人数持平,而外资企业签约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下降,比2012年同期减少了30.89%。
但是,由于岗位供给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中小企业的就业并不稳定。这主要体现在就业满意度、岗位竞争指数、解约率等方面。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2届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制内”单位仍最受毕业生欢迎,而吸纳“45%本科毕业生和61%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战场”的民企和中小用人单位却成为不少人“退而求之”的选择。该报告还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虽然民营企业招聘数量较大,但整体竞争比(或岗位竞争指数)却最低。不同性质企业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即投递数/职位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事业单位(93)、合资企业(86)、外商独资企业(74),而民营企业排在最后(仅为51)。另外,从不同规模企业的数据来看,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的竞争指数排在最后两位 (分别为50和21),相比于最高73人竞争一个岗位(即规模在100—499人的企业,其竞争指数略高于规模在500—999人的企业),小型企业 (特别是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并不受青睐。
从课题组在南京调研的情况来看,截至4月30日,2013届毕业生办理解约的人数与2012年同期持平,其中,本科生的解约率同比上升了10.68%。本科生由于就业竞争大,就业期望值高,往往先签订一份工作“保底”却仍然活跃于各种招聘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就和签约单位解约,“未就业已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在于民营、中小型企业签约的毕业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解约中96%来自于以民营为主的非公企业。
标签: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