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保清零”一事引发公众热议已久,但社保部门迟迟未就此事作出公开、全面的回应,这令不少市民感到困惑。
自6月10日以来,晶报相继发出6篇社论深入剖析“医保清零”一事,社会各界也希望深圳社保部门能及时就此事作出回应。但如今20多天过去,社保部门的表现显然无法让公众满意。
起初,民间普遍认为“医保清零”政策是将医保账户余额清零,但在媒体的追问之下,社保部门终于出面表示公众对“清零”政策存在误读。客观而言,公众此前的判断确有“误读”的成分,即所谓的“医保清零”应是指“连续缴费年限清零”。但社保部门在媒体追问之下的这番回应,却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
对于“医保清零”一事,公众关注的焦点议题有三:其一,“医保清零”政策已在深圳施行多年,且来自民间的质疑声未曾断绝,如此长时间、大面积的“误读”,社保部门该就此承担何种责任?又该采取何种补救措施?其二,目前的“医保清零”政策是否科学合理,还有没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其三,包括《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修改稿)》在内的相关医保政策仍属于部门立法,无需经过市人大审核,条款怎么设置,细则怎么确定,都由社保局一家说了算。社保局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执行者的现状能否得到改观?医保政策的立法层级能否得以提升?诸如此类的问题,社保部门都该向公众说清讲明,而不能只就“存在误读”表态了事。
此前,“@深圳人大代表郑学定”在微博中透露,深圳社保部门将就“医保清零”政策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并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但时隔多日,新闻发布会仍只是个“传说”。
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和透明政府的题中之义。这里的“回应”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否回应;二、回应是否及时;三、回应是否真实全面。具体到“医保清零”一事,社保局不是完全没回应,但一是不够系统、全面,二是不够及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