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女士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最近,在她公司的局域网中,同事们都在传阅一封电子邮件,标题是《社保保什么:算算你将来领多少养老金》。
事情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日的一次发言。在解读我国“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政策时,他表示,从明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的3%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这样一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钱是不是少了?退休时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是不是也会减少?”35岁的方女士不免对自己将来退休后的生活有些担忧……
能领多少社会养老金
在方女士和同事们所传阅的那封邮件中,采取假设的方法提供了一个计算将来能领取多少养老金的公式。
现在月收入5000元的方女士也试着为自己算了笔账:
自己是1993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养老保险“新人”,按照缴费基数5000元来计算,共缴20年,个人账户中累积的资金总量是5000*8%*12*20= 96000元。5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假设当时社会平均工资是3000元,那么自己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就是:3000*20%+96000**1/120 =1400元
内行的同事告诉她,这种计算方法是完全静态的,没有考虑利率的调整和通胀的因素。考虑到现在国家社会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的严重程度,未来相关政策可能会出现调整,上面的计算结果变化也许会更大。
但无论如何,这一结果令方女士大大不满。看来,无论如何,她要从现在开始,自己动手储备养老金了。
退休养老金哪里着落
方女士的丈夫钱先生上周参加了一个理财讲座。回家后,他告诉太太:在美国,调查数据显示,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来源为32%个人储蓄、23%社会保障金、19%雇主退休金、24%继续工作、2%其他。
“原来在美国,社会保障在个人养老中也只占很小一部分。”方女士似乎有点想通了,看来,上一代留给她的“退休靠国家”的想法一定要改变了。
在美国,平均有19%的养老金来自雇主的退休金,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年金”。但方女士所在的公司显然没有这样的福利,公司连团体保险都没有为员工买。
“自己和丈夫退休后继续工作是很有可能的,一是解决了部分的收入来源,二是打发了无聊的时光”,方女士盘算着。
不过,就算这样,剩下50%多的养老金,是必须要趁自己和丈夫工作时积累了。
寻觅退休理财产品
丈夫的笔记本上写着:“35岁以前,90%的财富来自储蓄,65岁时50%的财富来自投资收益,50%为积累的本金。”
方女士家庭现在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小康之家。两人月收入达到12000元。8岁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供着一套房,剩下房贷20万元,还计划两年里买一部经济型家庭用车。
储蓄是这个家庭目前主要的理财方式。方女士心里有一笔账,现在存款近10万元,这笔钱不能动用,是给儿子的教育金;几年前买的凭证式国债到期后,筹划买车。现在家庭的经济负担不重,有稳定的收入,该是为自己储备养老金的时候了。
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理财通道和理财产品。不谙此道的方女士想起此事就伤心。丈夫2001年开始炒股,几年下来花费了不少心血不说,更亏损了3万多元,使得方女士决心远离股市。
她想到了保险。
三类保险为养老所用
方女士曾经给自己和丈夫买过一些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险,为儿子买过教育金保险。她的代理人是一家保险公司“精英俱乐部”的成员,显得很专业,方女士邀请他前来“上课”。
这位代理人侃侃而谈:首先,要运用健康保险做好退休后的健康保障。对于老年人来说,医疗保健费用才是真正的大宗开销。如果不幸发生重大疾病,或者长年卧床不起,更是需要耗费巨额的医疗费。目前可以重点考虑重大疾病险、长期看护险和终身医疗保险这几类长期险。由于对投保年龄都有着一定限制,年龄越大保费越高,所以,需要在年轻时早做打算。
其次,可以用分红型养老保险为自己存下第一笔养老金。一来可以强迫储蓄,二是可以拥有部分寿险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一样,商业养老保险也是退休后每月领取的。所不同的是,商业保险是完全契约化运作,不会发生类似社会保险的政策性变化。
最后,可以考虑近期热销的万能寿险。万能寿险由寿险保障和理财账户两部分构成。较少部分的保费用作寿险保障,额度的高低可以自主调整。剩下的保费扣除手续费后,进入理财账户,以复利累计生息。
理财账户部分的资金通常会有2%左右的保底利率,实际收益率根据当前银行定存的利率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情况决定,当前万能险实际年收益率在3.2%-3.6%之间浮动,略高于银行定存。
由于投资万能寿险的最初几年里,要扣除不菲的手续费,投资时间一定要长,才能逐渐将手续费抹平,复利累积的效应也才能体现出来。
临走之前,这位代理人还向方女士交代:“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您家庭每年在保险上的投入,一般不要超过年收入的10%-15%。”[NextPage]
定期定额买基金
外汇、黄金、不动产……方女士决定还是从自己熟悉的国债和基金入手。
方女士30岁以前就买过国债,安全,收益也比定存高,令她颇为满意。去年,丈夫还玩起了记账式国债,像股票一样可以低吸高抛。从去年到今年跌过一波也涨过一波,丈夫说,现在没有时间研究了,打算持有到期。
方女士的目光最终被开放式基金所吸引。有报道称,假设投资者在几年前基金发行期就认购,然后一直持有到现在,70%的开放式基金都能为投资者赚钱,其中最高收益率达到35%。由于是为养老金作准备,方女士显然对投资债券和投资股票相结合的平衡型基金更感兴趣。
银行的理财经理建议方女士,买基金时不妨用“定期定额”的方式,更为稳妥,长期持有更能带来不错的收益。所谓“定期定额”,就是与销售基金的机构约定每月扣款时间和扣款金额,从指定的资金账户中自动扣款来购买基金。
这种方式好处多多。
首先,定期定额买基金类似于零存整取,只要去银行或证券营业部申请即可;
其次,利用定期定额方式投资基金可摊平成本、分散风险;每月平均扣款,不会带来额外压力,还能积少成多,使小钱变大钱。
小部分可投资境外
做完上面的功课,动手之前,方女士仍觉得心里缺点什么。
在这些理财产品中,不管是保险、债券还是基金,虽然都是适合储备养老金的低风险产品,但低风险必然伴随着低收益。不要说离“50%的财富来自投资收益”相差一大截,就连战胜通货膨胀都有难度。
内地保险产品的定价没有放开,长期寿险、养老险的收益率只略高于定存;国债的特点决定了收益率的局限性;定期定额买基金虽然稳妥,但在内地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再好的基金经理也难做出漂亮的业绩。
方女士突然想起不久前,她和丈夫在参加“理财博览会”时,曾有过香港理财公司给他们派发的宣传彩页。
其中一款香港的保险“储投”产品跃入眼帘。同样也是定期定额的存续方法,每月100多美元即可启动。投资方面,主要依靠保险公司自行设计的、追踪绩优海外基金的“影子基金”,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决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还是低风险低收益的基金组合。
“但这种保险,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地下保单’?”方女士心存疑虑。
香港的理财顾问解释说,办理这种保险,一定要本人亲自赴香港才能开户、生效。它属于一些跨国保险公司的“离岸业务”,受到公司注册地以及保单签署地法律的保护。而非香港保险营销员在上海非法推销、签单的“地下保单”。由于这种保险主要功能是理财而非保障,因此,很少会遇到理赔方面的难题。
这位理财顾问最后忠告她,这种保单目前不受中国内地法律的保护,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只能拿出个人资产中的一小部分作一些风险不大的尝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整理:【中国保险网】 日期:【2006-1-28】 秦晓华
【作者:秦晓华】 【出处:每日经济新闻】
标签: 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