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趟出一条“医养康护”新路子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的护士,用鼻饲管为老人输入营养液。
一个多月前, 王萍的母亲因骨折住进了医院。 而她的父亲, 因病卧床不起已有3年多了。
“我爸妈就我一个孩子。 两位老人我都得管。 多亏有护理保险,让我爸能一直住在医院里, 得到护士悉心的照料。 不然, 我肯定顾不过来。”王萍对记者说。
今年40多岁的王萍, 家住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峡街道。 她说的护理保险, 是青岛市建立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为了应对老龄化, 促进 ‘医养康护’ 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青岛市建立了护理保险制度。” 青岛市人社局副局长耿成亮说, “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子制度, 护理保险制度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延伸和拓展。它在优化社保资源配置、 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 提高参保人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专护” “家护” 和 “老护”
经过前期试点, 2012年6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发出 《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 (试行)》,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
《意见》 规定, 参保人员因年老、 疾病、 伤残等导致失能或半失能, 生活无法自理, 可以到医院接受长期护理照料, 护理保险基金对其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用给予补偿。
得知这一消息, 王萍决定把父亲送到医院。
“之前, 我雇了个保姆, 专门在我家照顾我爸。 我爸身上起了个疮, 我们不懂医, 用的方法不对,疮很快长成碗口那么大了。” 王萍说, “住进医院之后, 我爸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专科护士每天清创换药,一个多月就好了。”
不久前, 记者走进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 两名护士正为一名做过气管切开手术的老人喂水, 接着, 又给她更换了呼吸管。 “我们的护士为这些老人提供医疗护理。 一旦老人病情变化, 医生和护士可以及时治疗。” 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护士长汲芳说。
王萍的父亲住进医疗专护病房两年多来, 病情稳定了很多。 “以前我爸住在家里, 一有病就往医院送, 住几天院又回到家里。 病情反反复复, 我爸也很受折腾。” 王萍说, “在专护病房就好多了, 老人能得到长期、持续、专业的护理。”
跟王萍一样, 青岛市珠海路街道居民郭爱玲的家里也有失能老人———她的父亲、 母亲都在床上躺了好几年了。2012年年初, 郭爱玲办了退休手续, 在家里专心照顾两位老人。
青岛市规定, 护理保险参保人员可以在家里接受服务机构的医疗护理照料。2012年9月底, 听说了这个消息, 郭爱玲提出了申请。“2012年10月, 我身边多了两名专业的医护人员, 帮着我照料老人。”郭爱玲对记者说。
孙心莲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青岛市的要求, 我们每周至少到病人家里巡诊两次, 送医、 送药、 送护理。” 孙心莲告诉记者, “我们参照住院管理模式, 为每一位病人建立了病历, 详细记录每一次巡诊、 治疗的情况, 写下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情况。 如果老人遇到大病被送到医院, 这些记录可以为医生提供参考。”
有了专业的医务人员在身边,郭爱玲的心里踏实多了: “给爸妈喂饭、 换衣服, 我没问题。 可该吃什么药、 该怎么护理, 我就很外行了。多亏了她们。”
今年8月初的一天, 郭爱玲的父亲突然尿血。 她赶紧给孙心莲打电话。 不到10分钟, 孙心莲就赶过来, 诊断老人得了尿路感染并为他作了治疗。 “我爸妈突然发烧,或者起疹子了, 不管碰到什么事,只要我打一个电话, 她们就会马上过来。”郭爱玲说。
由于经常上门服务, 医务人员不但熟悉老人的病情, 还跟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有时候, 我喂我爸水, 他就是不喝。 碰巧护士来了, 一喂水, 老头就喝了。” 郭爱玲说。
不同于王萍父亲在医院享受专门的护理, 郭爱玲的父母享受到的医疗护理服务, 被称为 “家护”。“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医疗护理需求,青岛市将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细分为‘专护’ ‘家护’和 ‘老护’3类。”青岛市社保局社区处处长马青告诉记者。
据马青介绍, 参保人员病情较重, 可以在医院接受专门的医疗护理, 这是 “专护”。 参保人员长期患慢性重病, 可以入住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 接受长期医疗护理, 被称为 “老护”。 “家护” 是指参保人员在家里或没有医疗资质的养老院居住, 由医疗机构上门服务。
“两年多来, 全市累计有2.5万名参保老人享受了护理保险待遇, 青岛市共支出护理保险基金近4亿元。”马青说。
机构———九成以上是民营护理保险助其发展
市南区人民医院是一家公立二级医院, 现为青岛市定点护理机构。 “我们医院现在有61张 ‘专护’ 床位, 全部住满了符合 ‘专护’ 条件的参保老人。” 市南区人民医院医保办主任王咏梅对记者说。
在成为定点护理机构之前, 这里的病床空置率特别高。 “因为是二级医院, 很多病人不愿意来。 病人最少的时候, 空床率有70%多。”王咏梅说。
市南区人民医院院长宋培铎表示, 护理保险让医院赢得了转型发展的机会。 “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只想做着试试, 反正那么多病床闲着也是闲着, 多用一张是一张, 没想到这么受病人欢迎。 现在, 护理保险业务已经是我们医院的一项重要业务了。”宋培铎说。
目前, 青岛市共有12家医院可提供 “专护” 服务,700余人在医院接受这种服务。
“以前, 大医院病人多, 吃不消; 中小医院病人少, 吃不饱。”青岛市社保局住院处处长李丰告诉记者, “护理保险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既缓解了病人的住院难, 也有利于中小医院发展。 我们把口腔护理、 气垫床使用费等纳入护理保险报销范围, 病人负担减轻了, 医院的效益也上去了。”
根据青岛市人社局制定的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细则 (试行)》, 除了医院, 具备医疗资质的老年护理机构也可以申请成为定点护理机构。 另外, 没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托养机构,可以就近选择一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与之签订医疗合作服务协议, 然后凭协议申请定点护理机构资格。
与 “专护” 相比, “老护” 和“家护” 的定点护理机构更多, 享受服务的人也更多。 “目前, 全市共有36家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为1500多人提供 ‘老护’ 服务;379家社区定点医疗机构, 为1.6万多名在家里住着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 青岛市社保局社区处副调研员林君丽对记者说, “另外,30家医疗机构与60家没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按‘家护’ 模式为1000多名在此居住的老人提供服务。”
健联医院就是379家社区定点医疗机构之一。 记者一走进这家医院, 就注意到接诊处后面挂着一个宣传护理保险的大牌子。 文字配着漫画,引人注目又通俗易懂。
在如此醒目的位置摆放这样一个牌子, 是院长于真的主意。 “医保基金往居家护理投了钱, 让这一块的业务更多了, 老年人受益, 我们社区医院也受益。” 于真对记者说, “其实, 相比于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更在乎护理保险带给医院的 ‘看不见的好处’。”
怎么讲?
于真接着说: “像我们这样一家社区医院, 能否生存下去、 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 主要看群众认可不认可。 开展 ‘家护’ 服务, 让我们的护士和医生获得了很多病人及家属的好评。 这些人对邻居和亲戚朋友说我们医院好, 医院的口碑就上去了,来看病的人自然就多了。”
在青岛市, 像健联医院这样的民营医疗机构, 以及民营养老服务机构, 是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主力军。 “在我市现有承担护理保险业务的定点机构中, 民营机构占92%, 承担了98%的护理业务量。”林君丽说, “长期以来, 青岛市大量民营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运转比较困难。 成为定点护理机构之后, 他们都得到了较好发展。”
资金———每年筹资3亿元报销比例90%以上
王萍的父亲和郭爱玲的父母参加护理保险,一分钱都没缴。
青岛市规定,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 均应参加护理保险, 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无需另缴费。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统一的护理保险制度,享受一样的待遇。”马青说。
马青向记者介绍, 考虑到多数失能、 半失能人员长期患病、 年老体弱, 家庭负担较重, 青岛市护理保险制度有别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不设起付线, 并且报销比例更高。 “老护” 和 “家护” 的医疗护理费, 由护理保险基金报销 96%;“专护” 的医疗护理费, 可以报销 90%。
护理保险基金从何而来?
根据 《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 (试行)》, 青岛市按照一定比例, 从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和城镇居民 (不含少年儿童和学生) 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出一部分, 列入城镇职工护理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
另外, 青岛市财政按照每年度2000万元的标准,从福彩公益金划转到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2012年是护理保险制度启动的第一年,市财政从福彩公益金中另外划拨1亿元, 作为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制度的启动资金。
“通过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和福彩公益金这两个渠道, 青岛市每年筹资约3亿元。” 据马青介绍, 护理保险基金独立建账, 单独监管。城镇职工护理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只是来源不同, 二者统一管理和支付, 各自核算收入、支出和结余。
“护理保险花了小钱, 省了大钱。” 马青说, “有了护理保险,患病老人的负担减轻了很多, 基本医保基金的支付额大大下降了。”
今年71岁的孙香兰就是一位受益者。2011年,孙香兰先后在青岛市几家大医院住院治疗, 医疗费一共花了50.5万元,医保基金按最高支付限额支付35.3万元, 孙香兰花了15.2万元。 2012年, 她在市南区人民医院接受 “专护”, 医疗费一共花了11.83万元, 护理保险基金支付10.02万元, 她只花了1.81万元。
孙香兰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在国外, 小女儿在青岛市一家企业上班, 都不能照料老人。 “孙香兰老人在我们这里接受治疗、 护理, 不仅节省了医疗费, 还减轻了老人的病痛, 缓解了家属的负担。” 汲芳对记者说, “去年, 老人的两位女儿跟我们说, 老人的病情出现任何变化, 都不再转科和转院, 就在医疗专护病房治疗到底。”
据马青介绍, “老护” 和 “家护” 的服务对象因为不用再 “挤住院” 了, 医疗费用也减少了。 据统计, 享受 “老护” 和 “家护” 服务的老人, 每人每年总花费1万元-2万元, 年人均个人负担不到1000元, 大大低于住院治疗时的负担水平。
“假如没有护理保险, 目前享受 ‘老护’ 和 ‘家护’ 服务的1.85万名失能老人, 每人每年平均住院少说也得一个月。 按照目前青岛市的住院治疗费平均水平, 医疗费得多支出3亿元左右。”马青说。
未来———覆盖新农合人员增加服务项目
自打青岛市建立了护理保险制度,吴建业就一直很关注。
今年45岁的吴建业在青岛市市北区一家企业上班。 他的老家在青岛市城阳区的农村, 母亲因病卧床不起4年多了。 “我常常想, 如果护理保险能把新农合的参保人员纳入进来, 我妈就能像城里的失能老人一样, 享受护理服务了。 那该多好啊。”吴建业对记者说。
汲芳也向记者表示, 护理保险制度实施后, 经常有一些病人打听什么时候农村的失能老人也能住进医疗专护病房。
“农村的老龄化率比城市还要高, 大量留守失能老人非常需要护理保障。” 耿成亮说, “我们已经起草了文件, 把新农合的参保人员纳入护理保险范围。”
耿成亮表示, 目前, 青岛市护理保险制度主要满足参保者的基本医疗护理需求, 较少涉及身体康复、 精神慰藉、 心理疏导等方面。丰富保障内容、 提升照护水平, 也是青岛市健全护理保险制度的一个方向。
覆盖范围大了、 服务项目多了,经办能力能跟得上吗?
“护理保险制度实施后, 社保经办机构在承担基本医疗保险经办业务之外, 增加了护理保险经办业务。” 马青说, “我们处的8个人负责市内六区 ‘老护’ 和 ‘家护’经办业务, 服务对象人数占护理保险在床总人数的96%。 全市每年需入户现场评估失能人员日常生活能力3万人次, 全都靠我们处做, 工作量很大。”
青岛市人社局正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计划引入第三方商业保险公司, 参与经办护理保险的各项业务, 确保护理保险制度健康、有序运行。 届时, 青岛市护理保险制度将更为完善。
“护理制度真是个好制度!”在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的接诊处, 汲芳对记者说: “我经常跟我们院长说: ‘等我老了, 就住专护病房, 到时候一定要给我留张床位!’”
在汲芳身旁的墙上, 挂着病人家属送来的一面面锦旗, 还有一幅书法作品, 那是一位病人家属写给专护病房全体医护人员的———
“生命因您呵护而更加绚丽多彩。”健联医院的两位护士,在病人家中向病人家属讲解如何用药。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