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商业保险的支柱作用


8月10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意见》 明确提出, 要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 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在怎样的位置? 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前景如何? 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 会不会成为社会保障领域经办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
商业保险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记者: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商业保险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朱铭来: 目前, 在整个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中, 商业保险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相关数据显示,如果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 企业年金累计结余、 社会保障基金资产和年金保险保费收入作为我国养老金总资产, 则商业养老保险占我国养老金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同时, 政府机构管理的养老金资产达到85%, 市场部门管理的养老金总资产占比为15%, 养老资产难以达到长期保值增值的功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商业养老保险存在无限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变化中, 我们发现, 尽管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支出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仍超过30%, 商业健康保险占卫生总费用的融资比例仅为4%左右。 因此,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仍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该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理组合、 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有机配合。 由政府举办的社会基本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 应把在 “基本” 以外的需求交给商业保险, 其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和服务功能不可或缺。
“以房养老”不会成为主流产品
记者: 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逐步凸显, 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成为时代之需。 《意见》提出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请您预测一下试点的前景?
朱铭来: “以房养老”在中国不能落地开花, 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老百姓对子女的关爱是无限的, 总希望把一些财富传承给子女。 因此, 从目前来说, “以房养老” 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理念有一定冲突。 另外, 保险公司能否科学评估房地产价格, 有没有技术水平对长寿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保险行业都是挑战。
正如保监会人士所说, 这不是一个受众群体很大的产品, 也绝对不会成为将来中国保险业的主流产品。 我认为, “以房养老” 供需两方都不旺盛, 这是很正常的, 体现了社会的理性。
记者: 《意见》 专门提到, 要发展独生子女家庭保障计划; 探索对失独老人保障的新模式。 请您做一下解读。
朱铭来: 应该是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共同提供保障, 只是政府力量更侧重于保护弱势群体, 比如失独老人中的低收入人群, 而对于中高收入阶层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保障, 则应该由商业保险扮演更多的保障角色。
政府购买服务旨在厘清职责
记者: 《意见》 提出, 在公共服务领域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 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 是否会成为提供社会保障领域经办服务的主要方式?
朱铭来: 《意见》 提出, 鼓励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保险服务。对于商业保险机构运营效率更高的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委托保险机构经办, 也可以直接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 对于具有较强公益性, 但市场化运作无法实现盈亏平衡的保险服务, 由政府给予一定支持。 商业保险提供经办管理服务, 意义不仅在于减少政府事务性负担, 更在于厘清政府职能和责任、 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 政府直接承担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事务或行政化管理服务, 由于自身处于责任主体和利益相关人的角色, 形成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博弈和矛盾关系。 大力推进公共事务去行政化,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 将政府拉回到与公共利益一致的角色上来, 使政府更好地履行管理监督和利益协调职能。
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大有可为
记者: 《意见》 提出, 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 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应该如何落实上述措施?
朱铭来: 《意见》 对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 特别强调协调发展保险与相关产业链, 使得保险不再是单纯的产品销售, 而是国家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甚至是某些产业链条建设的发起者和规划者, 真正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理念。
保险公司设立商业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能够打破现有健康保险的瓶颈。 长期以来, 国内专门针对个人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迟缓,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以公立医院为主, 保险公司难以对医疗机构施加影响力, 进而促使医疗机构控制医疗成本。
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参与商业医疗机构或者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不仅有助于开发更加适合普通消费者的医疗保险产品, 而且可以解决现有医疗服务供应不足的矛盾。总之, 保险行业从以往的补偿损失这一单项功能, 到今天的投资与保障的 “双轮” 驱动模式, 再到未来的产业链条建设模式, 应当说是质的升华。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