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变是这样产生的


一家新成立的机构,两名 “半路出家”的领导,10多位新招聘进来的 “85后”。面对的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近20万名应参保人群、3万多名应享受待遇老人以及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强烈的对比面前,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是一个硕大问号:他们行吗?
没有推脱,没有争辩。3年时间,这家名为河南省栾川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的机构还给众人一声惊叹:参保人数18.26万名,参保率97%,养老金发放率100%,荣获 “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伴随问号向惊叹号的转变,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转变是怎样产生的?
转变,因为给力的领头雁
2010年初,栾川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首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这一历史重任当时落在了时任栾川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主任崔卫利身上。
对此,崔卫利感到压力很大。他虽然对劳动保障领域主要工作和政策耳熟能详,但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却是 “只听过,没干过”。不过,重重压力下,他的解决办法简单通俗——“还能咋样,现学现卖现干呗!”
为了尽快完成 “学”的工作,崔卫利一方面努力学习中央政策规定,一方面认真研究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县工作经验。很快,他对政策越来越熟悉,一张工作推进路线图也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在认真学习后,崔卫利的工作进入到 “卖”的阶段。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崔卫利有着深刻的认识。“只有宣传到位了,老百姓才可能认识到制度的优越性,才可能积极参保。”
于是,如此这般的话语从崔卫利的口中发出: “老哥,这社会保险跟商业保险可不一样。咱这有政府补贴,目的不是赚你的钱,是为了解决你的养老问题,你就尽管放心吧。” “你别看现在每年要缴点儿钱,但这点儿钱相对于你60岁后领的养老金,真的不算啥。最快两年就回本了,多划算!”……
转变,因为从上至下的奋战
不久,栾川县成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并通过社会招考聘用了15名员工。随后,崔卫利又将自己的老搭档吉振京拉了过来,正式告别了 “光杆司令”的生活。
面对这些和自己子女年龄差不多的 “85后”,崔卫利、吉振京同样不敢轻松。 “这些孩子有知识,有热情,但经验不够,也不知道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吉振京告诉记者。
为让这些年轻人尽快进入角色,崔卫利、吉振京一方面向新人介绍养老保险政策的意义,并就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谆谆诱导,一方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他们。很快,一个个新人就融入到团队之中,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吃苦精神。
“那几个月,我们没有过过周末,往往一干就到夜里两三点。即便这样,大家从来没有抱怨过。”出生于1988年的栾川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工作人员宁一博告诉记者, “领导们也都在那儿和我们一起干,你还能说啥?”
“刚开始确实感觉累,但干的次数多了也就没啥了。”两年多前驱车驰过崎岖颠簸的山路,推门入户宣传的一幕幕,至今在25岁的孙楠脑海中清晰如昨。 “当看到大家因为我们的宣传参了保,自己也就忘记累了。尤其看到那些领到养老金的老人的高兴模样,我心里头高兴着呢。”
转变,因为好事做实的信念
新农保和城居保工作全面启动后的两个月里,该中心工作人员的足迹就遍布栾川县所有行政村。公车不够,他们开来私家车;道路不通,他们下车步行。每到一处,他们都推门入户,同农民拉家常、讲政策。同时,他们还通过多种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真正实现了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村村有广告、户户有资料。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展服务创新活动,不断完善 “窗口式”、 “一站式”、 “登门式”和 “全程式”服务制度,实现了缴费、参保登记、待遇领取不出村。
“考虑到偏远地区农民交通不便问题,我们开辟 ‘绿色通道’,允许他们缴费时间后延15天。此外,我们还联合金融机构,将存折送到偏远地区群众手中。”崔卫利说。
苦干、实干与巧干的结合,带给栾川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的是群众的一声声赞誉。 “这新农保真不赖,有了它,俺两口子每月多100多块钱不说,关键是心里面踏实了,你们真是为我们干了件大好事。”攥着紫红色的存折,62岁的张金星老人翘起了大拇指。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