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障事业
社会保障事业从十年疾行到精细管理


同样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风味。作为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对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过去十年的发展,也有着跟普通人不同的感受。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李珍就开始研究社会保障。当时,社会保障事业在中国只能算是蹒跚起步。2000年,李珍出版了她的专著《社会保障理论》。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她在书中大声疾呼,呼吁政府重视社会保障建设。
“2000年的时候,从社会保障的项目到保障水平到覆盖人群,可以说都是残缺不全的。尤其是农民这一块,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没有的。你想,这么大的一个人群还没有覆盖到,制度当然是远不完善的。”李珍说,“2007年第二版时,我在前言里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说,现在好了,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这个事。有了松一口气的感觉。”
此后五年,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更是一路疾行。覆盖全民的基本制度架构已经搭建起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从城市到农村,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正式就业人口到灵活就业人口再到非就业的居民,越来越多的人群被纳入到这张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之网内。
李珍从学者的角度,看到了另一个变化。“过去我们呼吁要达成共识,现在看来,最近几年共识更多。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不只是看到社保有保障的功能,也同时注意到社保对再分配的影响,在有效需求管理上的作用。”
这个共识的形成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中国收入分配问题日益严重。而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对于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者的有效需求,从而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十年,中国的社会保障将会如何?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是否会加大?人们都能做到老有所养吗?
展望前路,李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过去十年是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未来十年则是制度精细化的时期。
“前面是基本框架拿出来,下一步就要研究运行机制的一些细节,包括管理的精细化、制度化、机制化。比如有些制度设计不够严谨的,要继续推敲完善;有些没有制度化,没有具体的机制来调整,而是人在决定,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要建立制度和机制。”李珍说。
比如说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每次提出都会形成一个舆论龙卷风。李珍认为,中国的退休年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制定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现在每次一提就会导致很大的争论,这就是没有机制化造成的后果。
“如果能够机制化,比如说每次人口普查出来,人均寿命增长了几岁,跟退休年龄有个联动机制。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当然有争论很正常,但如果每一个参量的调整都要进行过多讨论的话,对于社会管理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李珍说。
中国现在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5432美元。李珍分析,如果按照每年7%的GDP增长速度,在人口变动不大的条件下,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可以翻番,达到一万美元。
“那个时候,中国就跨进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未来十年,我认为很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定量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也就是说,必须要评估经济对社保的承载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保的长期健康发展。”李珍说。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