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德阳:奏响公益事业发展“新乐章”


我今年68岁了,真是遇到了"活神仙"。”6月14日,在四川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来自阿坝理县的羌族阿妈王桂枝,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念叨。这位因汶川特大地震右腿骨折畸形的老人,一周前刚刚进入中心,在这里她不仅可以享受来自香港专业医生的康复指导,而且住食医费用全免。
这是经历地震创伤之后,德阳市科学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的一个缩影。而它的背后,是德阳市抓住重建契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原则,紧锣密鼓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不断提升公益服务水平。
作为我国重装基地,德阳市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分居四川第二位和第三位,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及重建的巨大支持,使近年来这里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仅恢复重建期间,德阳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就达200多亿元,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卫生机构183个。
“公益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无偿服务的行为。因此构建公益服务体系,既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应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德阳市编办主任俞伟说。为此,德阳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提出机构编制向公益类事业单位倾斜,在政府引导时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公益支持力度,探索新型公益事业提供方式。
统计显示,德阳市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一方面实现了事业单位精干“瘦身”、职能“正身”,全市原有的2266个事业单位,撤并整合了115个;一方面通过盘活机构编制资源,实现了公益性事业单位“强身”,先后为乡镇卫生院重新核定财政补助事业编制4332名,为全市17个社会卫生服务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81名。
在改革的推动下,公益性的“暖阳”洒遍德阳的教育、卫生、残疾人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2010年新建服务周边4万余户家庭的德阳市庐山路小学就是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受益者,它从全国选聘的省(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近76人。学校不仅教学质量高、费用低廉,同时在政府的扶持下,学校今年还办起了附属幼儿园,吸纳数十名优秀教师任教,而学费仅为民办幼儿园的五分之一。
德阳对公益事业在“身份”、“体制”上的倾斜,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留住了人才、提升了服务能力。在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已接纳11000多残疾人的市康复及假肢中心,年轻的“80后”陈彩云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心主任。作为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她认为公益事业既需要爱心与付出,更需要各类专业人才参与,要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
对公益服务事业的投入与扶持不仅激发提升了德阳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覆盖面,还催生了公益服务单位的内生动力。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唐运涛告诉记者:“我们没有豪华病房,我们主要工作就是提升公益服务水平,真正惠民、便民、利民。”正是这所医院,主动将医卫服务的触角向社区、学校延伸,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近5万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公益性绿色救援通道,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为一体的“一站式理赔、一窗式服务”体系。
“回归公益性质,真正造福于民。”谈及对德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评价,俞伟的回答中肯而坚定。“我认为,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