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冠军欲卖金牌治病,谁该反思


13岁起,李冒林从辽宁本溪只身来到深圳龙岗区青少年业余体校自行车训练队,辉煌时期曾夺得广东省自行车赛的两项冠军、一项第五名的好成绩。如今,23岁的他一身伤病或面临截肢,为了筹钱治病,他不得不考虑把金牌出售(据7月5日《新快报》)。
看罢报道,不禁泪流满面。一位尚未退役的运动员,因为无钱治病,面临截肢的危险,以至于要卖掉自己的金牌保命,这实在是社会的悲哀。
近年来,不断有运动员退役后无生活保障,被迫走上街头卖艺、乞讨的新闻。然而,一些人对此十分冷漠,认为“运动员得个金牌没什么了不起,不要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自谋职业,养活自己”云云。
运动员是个特殊的群体,金牌战略让一些教练员在训练时往往不顾科学规律,超强度训练,使很多运动员伤病缠身。一些运动员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项目外,不少运动员退役后基本上成了“文不能测字,武不能挑糠”之人。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近30万名退役运动员中,差不多一半以上正面临失业、伤病、贫困的困扰,急需社会援助。
据业内人士分析,相比社会保险中的其他险种,工伤保险对运动员来说,是最为稳定的一种保障。但据了解,目前大多数运动员享受的都是商业保险,能够享受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运动员并不多。
关爱运动员,善待运动员,尤其是对退役运动员的关爱和善待,体现着社会良知。运动员保障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制度的落实,不断完善以“伤残互助、医疗照顾、退役安置、学习资助、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员保障政策与经费支持平台。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建议国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尽快建立国家保障资金,为那些伤残运动员提供临时救助,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慈善组织筹集社会关爱资金,为那些急需帮助的运动员启动应急救助机制,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