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让最好的服务离百姓近些、再近些


平台,从无到有;设备,从缺到全
用坚实硬件构筑民生工作的基础
2002年,河南省启动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工作。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河南省原劳动保障厅一方面协调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规定,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安排领导班子成员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了多层次、高密度的现场督导检查,同时召开现场观摩会,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大力推广先进经验。
自此以后,基层平台建设工作在河南各地迅速推进。以济源市为例,2003年,该市在市区建成4个劳动保障事务所,2007年,该市又进一步在16个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
虽然如此,济源市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利用村 (居)两委成员和企业劳资干部,将网络建设延伸到村 (居)和用人单位,在全市迅速形成一个覆盖广、效率高的劳动保障网络。”河南省济源市人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地级市行动迅速,各区县同样也不落后。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为例,2002年8月,该县17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劳动保障所,属乡镇政府事业单位。2005年,该县17个乡镇合并为13个,每个乡镇同样设立1个劳动保障所。
在解决劳动保障平台从无到有的问题后,陕县人社局还通过与乡镇政府协商,将劳动保障所办公室由1间至2间调整为3间至6间,平均面积达80平方米。同时,该县还对劳动保障所房屋进行装修,粉刷了墙壁,铺设了地板,刷新了门窗,统一制作了劳动保障所和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牌匾。此外,还为每个劳动保障所配备了2台电脑、1台打印复印一体机、1部传真机、1部照相机、4套办公桌椅、4组档案柜、一套沙发,对有服务大厅的6个乡镇劳动保障所还配备了连椅和吧椅等配套设施。
记者同时发现,为增强劳动保障平台管理力度,河南省各地市还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等办法,实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墙壁上,悬挂着 《就业服务工作职责》、 《乡 (镇)、办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服务台上,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登记表、劳动者个人基本情况登记表等台账整齐摆放;办公桌前,工作人员正使用郑州市劳动保障关系信息系统管理辖区人员就业信息……走进郑州市中原区林山寨街道社保服务中心,如此一幕映入眼帘。“在我们市,每个基层平台都是这样统一的管理体制、工作制度和流程以及信息化管理办法。” 郑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牛立勇介绍说。
通过9年的努力,一个个位置优越、宽敞整洁,且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 “六到位”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河南省的街道、乡镇和社区基本建成。 “截至目前,我省街道、乡镇和社区全部建立了公共服务机构,同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均设有兼职信息员,全省基本形成了横向间各部门协作、纵向间5级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河南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公共就业服务处工作人员王海山介绍说。
选对人,用好人
用牢靠软件夯实周到的服务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调研中记者发现,河南省人社系统高度重视配备及培养基层平台工作人员,各地亦根据自身实际,围绕招人、育人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3年,我市严格按照公务员考录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0多名,充实到11个乡镇、办事处公共服务机构,组建起了一支年纪轻、素质高的基层服务队伍。”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人社局局长谢国军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孟州市还明确规定,每个劳动保障所设事业编制3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供给,各所人、财、业务全部由人社局垂直管理。
人的问题同样得到了陕县的重视,据了解,该县一方面积极组织13个乡镇劳动保障所负责人参加省厅举办的劳动保障监察员业务培训班,定期分批组织全体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参加政策法规和业务等培训,同时进行闭卷考试,使各平台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还制定 “上挂”锻炼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各劳动保障所抽调人员到县局有关部门上挂锻炼,为劳动保障所培养业务骨干。
类似的工作同样出现在了郑州。“在做好定岗定位、专职专责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每年都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使每名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有关减免税费、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与百姓相近的政策,并能对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说得明、讲得清。”牛立勇介绍。
在郑州,对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并不只存在于市级一个层面。以该市管城区为例,该区每季度都会组织辖区200多名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参加为期2天的脱产式业务培训,内容涉及人社工作的多个方面。
较高的学历水平、高频率的业务培训再加上解决了身份编制问题,带来的是河南省各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的增强、态度的热情以及百姓满意度的提升。调研中记者发现,河南省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均熟悉微机操作、工作责任心强、熟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并能够以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透政策。
职责更多,作用更大
努力肩负起人社工作的重任
伴随着一个个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建成以及软硬件的完善,河南省各劳动保障平台已从昔日做好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托和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沿阵地,发展为今天的 “最基层人社局”。与此同时,其服务能力也与日俱增,在人社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老百姓要找工作了,我们帮办理登记手续并根据其意愿寻找匹配岗位;需要参加社保了,我们就帮办理登记和证卡发放手续;需要报销住院费用了,我们则着手审查其递送的材料。”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民心社区人社服务站站长潘宝茜向记者介绍说。
除尽心尽职做好常规性服务工作外,调研中记者发现,借助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河南省部分地区劳动保障平台还结合实际开展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方法。以郑州市为例,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该市劳动保障平台推出了 “双卡制”服务办法。所谓 “双卡”,即就业服务卡和联系卡,由社区平台工作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分别持有。服务卡上记录着本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就业意愿等个人及家庭信息,联系卡上则记录着就业优惠政策、工作人员咨询电话等。
公共服务平台的设立、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再加上实施 “双卡制”等创新办法,有力地推动了郑州市人社工作的开展。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郑州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帮助1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5万本。
而在就业之外的其他人社工作中,基层平台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济源市新农保工作启动后,各乡镇劳动保障平台一方面与市局沟通,了解工作的安排部署,一方面迅速与辖区主要领导协调,共同研究推进工作办法。此外还组织辖区新农保动员大会,并担任新农保知识宣传员,向参与此项工作的党员干部讲解政策知识。不仅如此,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该市各平台工作人员尽量简化原本繁杂的参保过程,向参保居民提供咨询、办理、照相、复印、信息上报的 “一站式”服务。
一个个强大的中流砥柱使新农保工作在济源市推进迅速。据了解,该市新农保制度实施仅1个月,参保人数即达303121人,参保率达93.8%。
检查不足 颁发建设意见
以自信的状态迈出走向明天的步伐
通过对多个基层平台的采访记者发现,近年来,河南省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虽快速推进,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等问题,在服务机制、发展平衡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突出体现在各平台名称不统一,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不足;部分经济发达县市平台建设早已达到 “六到位”要求,而部分经济落后地区仍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
如此问题,同样引起了河南省人社系统的高度重视。7月19日,河南省人社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厅、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4部门联合颁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标准、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接下来的基层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针对基层平台建设标准不够统一的问题,意见要求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必须坚持 “六个统一”,即统一名称和标识、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服务场所、统一工作制度和流程、统一工作内容、统一信息化管理。
针对部分地区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意见规定,已建成的平台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尚未建设的,要按照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标准抓紧建设。同时,街道、乡镇人社服务所要按照每万名参保人员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配足工作人员。要深入开展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定岗、定向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专业化、多功能的工作人员队伍,不断提高基层人社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平台建设需要多方支持,对此,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领导,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健全机制,扎实推进。各级发改部门要会同人社部门做好基层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配合解决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有关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行经费。
而所有的努力均指向同一个目标:2012年底前,河南省所有街道、乡镇全部建设人社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场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逐步推进社区、行政村人社平台建设。到 “十二五”末,全省所有街道、乡镇和社区全部建设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确保全省城乡居民能够就近享受人社公共服务。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