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养老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


财政投入3.5亿元换来制度全覆盖
为了让新农保政策惠及全体农村居民,大连市政府每年要拿出3.5亿元的专项资金,作为基础养老金。
为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大连市政府在实施新农保制度过程中,算了两笔明细账:第一笔账是60周岁及以上老人的基础养老金。根据政策规定,实施新农保时,达到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不缴费,按月享受基础养老保险待遇。按48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60元计算,大连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投入2.9亿元。
第二笔账是政府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大连市、县两级财政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每人每年30元-50元的补贴,全市16周岁-59周岁的农业人口达153万人,按人均40元计算,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须再投入6000万元。这两笔账加起来,大连市政府需要财政投入3.5亿元。这么大的资金投入,换来的是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连市政府觉得值!
近年来,大连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记者了解到, “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已经将城市规划区内的镇改街企业职工、小城镇户籍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同时,他们对这些人员的参保也给予了制度上的安排:对于已参保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人员,采取申请继续缴费办法,待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后,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农转城人员和镇改街企业中劳动年龄段内人员,大连市采取补缴、趸交、延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的办法,不让这些人员遗漏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据大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按照 ‘随时转城、随时办理’的原则,先将区市县8.5万名农转城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范围。其中,为2.3万人办理了退休手续,让他们享受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领取基本养老金765元。”这些举措不仅让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进入社会保障网络,而且完善了大连市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无疑是大连市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一步。“但是,我市农村居民仍处于养老保障政策的 ‘盲区’,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靠儿女养老、土地养老、储蓄养老等模式保障老年生活。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大连市常务副市长肖盛峰坦言。
新经济组织涌现扩面征缴抓住良机
随着新农保政策进入实质性运转,大连市养老保险制度的 “扫除盲点”工作将在 “十二五”期间一步步展开。据大连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他们将逐步扩大养老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小城镇户籍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将符合规定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制度无缺失、覆盖无遗漏、衔接无缝隙,使各类人员在养老方面有基本保障。“在此期间,我们将适时研究解决大连市进城务工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大连市在清除制度 “盲点”的同时,如何将制度已经覆盖到的人群纳入保障范围,仍然是大连市社保扩面的重要工作。这位负责人表示: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和大连市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为大连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一些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涌现,为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带来良好的契机,必将进一步促进大连市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不仅是保障水平问题,而且还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十二五”期间,大连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全国水平相当,步伐正在加快。统计数据表明,大连市目前有企业离退休人员58.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例为2.56:1, “十二五”时期,参保人员抚养比例将进一步降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预计到2015年年底,大连市离退休人员将达到80万人以上,按“十一五”期间养老金平均增长速度估算,到2015年,大连市将支付养老金待遇在190亿元以上,老龄化社会给养老金待遇支付带来了很大压力。
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 “十一五”期间,大连市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2006年的人均889元提高到目前的1404元,人均养老金增加了515元,增长率达57.9%。 “十二五”期间,尽管老龄化会给大连市带来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他们将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标准,做到应保尽保,没有 “盲区”。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