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传万家 情暖心田


每年的12月份,是海南省海口市最寒冷的季节,但海口市工伤供养亲属及工伤伤残人员心里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暖。 “尽管天气寒冷,但我们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工伤供养亲属及工伤伤残人员的心里去。” 海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潘泽和说,每年冬天,海口市人社局和社保局的工作人员都会亲自到工伤供养亲属及伤残人员家里慰问,将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传递给他们。
探索新思路 完善新方式
据悉,海口市工伤保险工作起步比较早,1993年底,随着 《海南经济特区城镇从业人员工伤保险条例》及 《工伤保险实施细则》的出台,海口市工伤保险工作就迈出了新步伐。多年来,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完善了各项管理服务。截至2010年12月初,海口市已基本形成了工伤预防、工伤理赔、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
一切从参保人员利益出发,是海口市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宗旨。为了给参保人员带来最贴心、最便利的服务,海口市在做好工伤保险各项工作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工伤供养亲属及工伤伤残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受到参保人员欢迎。 “我们不断探索新思路,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千方百计做好参保人员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服务管理工作,切实维护了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潘泽和说。
自2007年起,海口市劳动保障部门借鉴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 《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抚恤金领取资格年审制度》、 《工伤供养亲属及伤残人员信息管理制度》、 《海口市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协议书》、 《工伤保险待遇人员档案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办法和制度,探索出适合本地工伤供养亲属及伤残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给参保人带来极大便利,提高了工伤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人性化服务 传诚挚温情
家住文昌市迈号镇迈仍村的陈行浮,其子陈贻法原是海口市美安糖厂的职工,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因工死亡。自那以后,84岁高龄的陈行浮和82岁的老伴每年都会感受到海口市劳动保障部门贴心服务的温暖。“儿子不在了,儿媳妇和孙女都居住在外地,很少回来,我们老两口的生活全靠党和政府的救助,非常感谢!”陈行浮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工伤供养亲属及工伤伤残人员的心声。
为了给工伤供养亲属及工伤伤残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海口市劳动保障部门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成立调查和慰问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调查和慰问方案。 “我市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居住较为分散,有的工伤供养亲属居住在省外,我们每年都亲自到居住省内的每一位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家里慰问,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加强联系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海口市有关负责人说。
海口市劳动保障部门人性化的服务,让工伤供养亲属感受到了诚挚的温情。家住文昌市冯坡镇蛟龙管区宝坡村的韩荣英,对劳动保障部门的贴心服务感触很深: “企业改制后,单位没有人来看过我们,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一直惦记着我们,每次来看我还带着礼品,真得很感动。”
“礼轻情义重,”潘泽和介绍道。据悉,海口市劳动保障部门每年慰问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都会带些小礼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礼物虽小,但情意浓,它代表了我们对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的祝福,”潘泽和说。另外,对于不在海南省居住的工伤供养亲属,社保经办机构每年都会给他们寄 《致异地居住工伤供养亲属的一封信》,送去党和政府的问候与关怀。
科学化管理 奠定好基础
为了及时掌握工伤保险待遇人员的动态情况,海口市社保局制作了《工伤人员供养亲属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和 《工伤伤残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 《海口市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协议书》,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据悉,海口市社保局与4个区劳动保障管理中心签订了协议,将全市工伤供养亲属及伤残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移交到各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 “这样就明确了职责,区分了任务,充分调动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潘泽和说,由于社区与居民的沟通更直接,为上级部门及时提供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的生存信息,方便社保局开展领取抚恤金、生活护理费资格认证等工作。同时,社区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供养亲属、伤残人员的健康状况,引导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规范工伤保险工作,严格控制工伤保险基金合理支出,防止冒领工伤抚恤金现象的发生,海口市实行了每年定期对工伤供养亲属、伤残人员资格年审制度。通过科学化管理,使海口市工伤保险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