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补贴
高温补贴重在挖掘“人文内涵”


这几天,天气越来越热,高温补贴呼之欲出,很多地方还提高了补贴标准。但令人惊异的是,人们对“高温补贴”的质疑声仍然不断。我觉得,要想真正将高温补贴落实到位,挖掘“人文内涵”,送去“人文清凉”是最为关键的。
所谓“人文清凉”,就是在天气炎热之际,企业领导等管理者应为员工提供无声无息的人文关怀和制度关心。比如对于室外作业的建筑工人、清洁工和交通警察等,就应该自觉调整工作时间,尽量错开高温时段去作业,避免意外事故。如果实在错不开高温作业时间,为员工提供一些降温防暑措施,如提供绿豆汤、败火防暑的饭菜等。而各级领导多走向“基层火线”,对员工说一声“高温不下岗,工作辛苦了”,这种精神安慰的功效也不比高温津贴的效果差。让员工觉得,管理者是真的将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福利放在了第一位,这也许花钱并不是太多,但给员工带来的精神舒畅和内心清凉却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
遗憾的是,对于“高温补贴”的发放和认识,不少企业还存在一些偏差。有的企业口是心非,拒绝发放;有的虽然也发放了,可这种发放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种被动和无奈,发完了,就万事大吉了,人文关怀仍然悬空。有的单位甚至将已经发放“高温补贴”当作高温加班的借口,这违背了“高温补贴”的初衷。
胡锦涛总书记前段时间曾谈到“体面劳动”,“体面劳动”的概念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为了充分落实总书记的“体面劳动”指示,人们对“高温补贴”的认识也应该上升到精神尊重和心理关怀层面,给员工送去更多人文的清凉。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个人在经济上都有了较大提高,随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也有了较大提升。有了“高温补贴”固然重要,但一个月增加几十元或者上百元的“高温补贴”,对于员工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缺少的,更多是企业、老板发自内心的人文和制度关怀。做到这一点,“高温补贴”就是少一点,员工也觉得非常舒畅,“高温补贴”也才能得到货真价实的落实。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