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年龄


古代官员退休年龄:周朝到明朝都是70岁 清朝60岁 我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从周代开始直到明代,都是70岁。到了清代,才改为60岁。《礼记·曲礼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这里的致仕,就是如今退休的意思。唐初名儒孔颖达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孙,在官致所掌职事于君,退还田里也。意思是说,人到70岁就老了,在家应把家事传给子孙,在朝应把职位还给皇帝,以让贤者。 秦汉沿袭周例,《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不过,如果官员身体不好,即使不到70岁,也可以提前退休,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内退。《东汉会要》中就记载了几位因病离职的高级官员;;尚书郑均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太尉邓彪以疾乞骸骨这个时期的退休制度已基本规范,对退休年龄和退休待遇,也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但是,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诸职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龄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有句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退休的两个主要原因。 宋元明各朝依然实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对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例如大学问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应允。宋宁宗庆元元年夏乞致仕不允;过了四年乞致仕,仍未获准。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看样子,只要国家需要你,无论是病是老,都是不能退休的,哪怕是你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到了清代,退休年龄一下子提前了10岁,即60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文官告退,需要上级批准,拿到批准文件才可以退休。http://www.cnrencai.com/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