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社保改革政策启动了“加速度”


如今,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仍未最终全面完成,新制度的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一个信号已显现,社保改革开启了加速度,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正陆续推进。 养老金统筹 有望先行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即将研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政策。胡晓义同时表示:我现在透露的信息是我们有新的积极进展,但是无法提供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消息称,按照国务院安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制定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的时间表和步骤安排是:2013 年年底前完成方案制定,2014 年开始进入制度全面推进阶段,到2015 年年底将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然而,直至今天,2014 年已然过半,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的时间表和步骤安排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近日,又有相关人士透露,按照方案设计,在提高社保统筹层次上,将逐步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尽管如此,不难看出,以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为目标的养老体制改革,将迈出关键一步。据了解,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陕西、青海、西藏等7 省(市、自治区)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外,其他绝大多数省区还停留在市、县一级统筹阶段。 由于养老金长期处于地区分割统筹状态,现在东部沿海部分省区与中西部地区及老工业基地的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相差悬殊。以2011 年为例,广东省企业实际缴费率仅为5.9%,而甘肃省的实际缴费率竟然高达24.5%,如此严重的差异违背了法定养老保险制度公平筹资的原则。养老金地区分割统筹造成的问题还有,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基金结余持续增加,而绝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则因收不抵支,只能全靠财政补贴来维持运营。 长期以来,社保重融资补贴、轻投资保值增值的管理方式,使得补贴金额从1998 年的24 亿元增长到2011 年的2272 亿元,与G D P 的占比也从0.03%升至0.42%。而在某些地方的社保基金结余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财政补贴。这种基金结余与财政补贴双增长的畸形现象,造成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养老基金缺口与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其实,养老金分割统筹也会造成同一省份出现不同县市养老基金余缺并存的格局。还是以广东为例,2012 年该省养老基金滚存结余达到3636.6 亿元,但因未实现全省统收统支,不同地区的缴费负担轻重不一,一些地市的个人账户空账已达400 亿元,并有逐年增长之势。 养老制度并轨 老生常谈养老制度并轨,这也绝对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不过,争议了多年的养老金并轨问题有望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近日,据中国之声报道,由人社部、中编办、中组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财政部等多方进行筹划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经制定出详尽的改革方案,预计会在今年年内正式出台。 一般普遍认为,中国现行的制度是养老金双轨制,即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无需自己支付,直接由财政统一支付,而社会企业单位则是由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标准缴纳。随着改革的深入,养老金双轨制的弊端越发明显,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差距较大,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平等分配权,引发公平性质疑。人们普遍认为双轨并一轨,就是把企业跟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并轨。 实际上,中国的养老体制,不止两轨,而是四轨。针对不同人群,有四种不同的制度。第一种,机关事业单位,这部分养老金是最丰厚的,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同时个人还不用交养老保险。第二种,企业职工,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月交费,交纳的比例是企业承担个人月工资的20%,职工个人承担8%。第三种,城市中,既不是机关事业单位,又不是企业人员,即个体户、自由职业,或者纯没工作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个人上保险公司交费去。第四种,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块主要是针对农民。 近几年,各部门和单位对养老金改革一直在进行探索,尽管并不是很顺利,但改革的大方向早已经明确,即并轨。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目的就是逐步缩小机关事业人员和社会企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之间的差距,逐渐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加强对基层人员的保障。伴随《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于7 月1 日正式执行,这一并轨正渐行渐近。 社保缴费费率下调 只见雷声北京市社保中心6月11日公布,随着职工平均工资的上涨,按照北京市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2014年度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缴费金额将作相应调整。其中,2014 年度北京社保缴费工资基数上限调至17379元,比去年提高了1710元。各项社保缴费的下限亦有所变动。比如,以北京市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其缴费工资基数调整为5793 元,比原先的5223 元上调了570 元。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最低限调至2317 元,比去年的2089 元提高了228元。其实,中国的社保费率过高,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话题也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