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保
浅析国资“补缺”社保


国资补缺社保是良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24日在人社部2015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部分国有资产将划拨转入社保基金,将为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比延迟退休和提高社保缴费比例,国有股划转社保的问题远未引起社会舆论的热切关注。但后者对社保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前两者。 目前中国社保的断档和寅吃卯粮风险,并非因为资金来源不足,而是历史上的政策接续失当造成的;由原来的单位养老变社会养老时,没有给予社会足够的启动资金。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国有股减持工作正式启动。办法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存量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应该说,这是一个公平、合理、有效的解决社保资金不足的办法,思路完全正确。但是办法存在时机选择不当和操作不够缜密的问题; 其一,办法实行时,股市正处于2200多点的历史最高位,本已聚集了强大的做空压力,于是减持政策很方便地被当成谋杀牛市的罪魁祸首,受到广大投资者和方方面面的猛烈抨击。 其二,减持的比例和节奏不够细致、具体、和缓。如果比例再低一些、节奏再慢一些、预期再具体一些,对股市的冲击力可能减小,办法可能艰难但坚定地推行下去。 由于低估了对股市的冲击和各方面的强大阻力,2002年6月24日,国务院被迫发出通知,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 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就这样无疾而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里提出要划拨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决定将为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中央要求,目前这项工作正由财政部牵头,国资委、人社部、社保基金理事会、证监会等部门参加,共同推进开展。李忠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成立了专题工作组,建立了工作机制,正在深入研究论证,在这个基础上要抓紧提出一个总体方案。 回顾历史是为了指导现在。新的国有股划拨社保方案在制定时,应该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反应,尽可能具体、细致、可预期。当年股民被减持10% (相当于增加10% 流通盘)吓坏了,而后来推出全流通(设定锁定期)时,居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说明政策的具体细节和时机选择多么重要! 同时,方案一经确定,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全民的利益毕竟要高于股民的利益。决策者应该有大局观,有历史担当。 国资、财政,谁来补社保缺口 导语:国有企业近年来上缴红利的比例几乎是原地踏步,即使上缴了红利,其中90%以上仍然被返还给国企做技改资金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备用金 评论员 到底应该让谁来补社保缺口,这一次有了定案。4月24日,人社部表示,部分国有资产划转入社保基金启动,相关跨部工作机制已经建立,由财政部牵头,国资委等部委参与。这意味着,中断了数十年的国资补充社保基金的机制又开始发挥效力了。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质疑:经济尚处下行期,国企盈利难度加大,此时提出支援社保的计划是否会雪上加霜?的确,刚刚发布的一季度国企经营情况显示,利润下降达到9.9%,很多国企甚至经常靠变卖资产来粉饰财报,其高层也开始呼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国企的扶持。国企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划转部分资产来增强社保基金实力,仍要打个问号。 事实上,自1998年的第一轮国企改革结束以来,特别是国企大规模变身上市公司之后,国有股减持、转持补充社保基金的势头渐消,国有企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十年黄金发展期。当时一些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仍然面临很多困难,要发展要升级,应该花钱打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不是用来堵社保窟窿;也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之后,要为广大股东负责,不能随意拿股东的钱为国家治理买单,这不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于是我们看到,国有企业近年来上缴红利的比例几乎是原地踏步,即使上缴了红利,其中90%以上仍然被返还给国企做技改资金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备用金,每年仅有不足200亿被补充进社保基金中。而历年来社保越来越大的缺口主要是由财政来补漏。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政补贴增长率分别达到17.53%、14.58%、15.34%,其中2015年预算确定的财政补贴达到9741. 75 亿元,占当年社会基金支出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已成了刚性增长。无怪乎财政部长楼继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由财政来负担养老缺口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近期频繁出台养老和社保体制改革方案,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政策等等。尽管如此,养老金并轨还有十年过渡期,延迟退休政策也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性,远水难救近火,早日推动国有资产划归社保基金,依靠国资的力量来填补短期缺口,无疑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政策可选项。 中国宪法规定,从所有制上来讲,国企属于全民资产,全体公民均是股东;而用国资来补充社保基金早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便有提及,在法理和政治上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不过,进入实操层面,可以想象的是,这必然会引发部分国企的担忧、观望甚至反对。之所以成立部际工作机制来推动国资划入社保,原因就在于这项工作开展之难、预期阻力之大。 一方面,这是涉及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先从哪些行业和企业动手,划出哪部分资产或资本,有偿还是无偿;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项极需要耐心的技术活,以什么形式划转,股权结构如何调整,会不会引发资本市场激烈变动。这些都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影响或许将远远超出社保体制本身。http://www.cnrencai.com/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