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各级民政系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建立以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与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通过政府救助过上了“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生活有保障”的安心日子。这里,小编采撷了几个真实的故事。
吃上低保,日子越来越好
“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6月26日,泰和县中山社区居民胡全初、黄金兰夫妇动情地说。
1963年出生的胡全初,不幸患有腿疾,父亲过世多年,母亲年老多病。1990年正月,他和同样患有腿疾的吉安县女子黄金兰结婚了。随着两个小孩先后出生,家里的生活更加拮据。为了让小孩能够在泰和县城读书,夫妇俩拿出多年的积蓄3400元钱,为子女办理了城镇户口。
尽管来到县城,但房子一直没有着落,夫妇俩问遍了家中所有亲戚,才凑足2万元钱,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二手房。安身之所有了,但生活来源没有着落,夫妇俩只能满大街捡破烂为生。随着小孩日渐长大,每月的开销常常让这个家庭捉襟见肘。
2003年,当地社区干部通过走访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帮他们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让他们一家吃上了低保。“我们一家很感动啊,要是没有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下去。”黄金兰激动地说。
如今,胡全初一家每个月能领到900元救助金。2008年,胡全初卖掉旧房子“换”了一套85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新房子。“如果没有文化知识,没有一技之长,生活就难以好起来。”胡全初道出了他的一个目标,“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儿子读大学,何况现在还有政府的支持呢”。
小编点评:城乡低保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被称为社会最后的“安全网”。对于生活陷入困境的人们而言,能够享受到低保,使其基本生活得保障,无疑是幸运的。从2007年至2012年,江西省城市低保标准由154元提高到35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80元提高到170元,这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改变,它折射出的是党和政府一颗为民的心。
圆新房梦,生活安稳有奔头
见到张火根时,他刚从地里回来,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住进了以前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进的漂亮房子。”
今年70多岁的张火根,一生与苦难相伴。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年幼的他只好跟着有残疾的叔叔一起生活。20多岁,他娶妻生下一个女儿,原本打算夫妻共同努力,攒钱盖上新房。不曾想到,几年后,妻子却因病去世了,留下年幼的孩子。不幸的是,几年以后,张火根娶进门的第二个妻子也因病去世,又留下一儿一女。张火根既当爹又当妈,还要照顾年迈的叔叔婶婶,生活过得异常艰辛,建房只能成为他的一个梦。
“每年我最害怕的就是春天,一下雨,家里到处漏水,有时晚上根本没法睡觉。”张火根说。幸运的是,2010年,黎川县被列入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试点县。去年,张火根成为危房改造对象。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再向亲戚借了些钱,加上危房改造政策领到的补助金13000元,建了一幢两层的新楼房。如今,叔叔婶婶已经过世,两个女儿也已经出嫁,张火根就跟儿子住在这两层的楼房中。 “现在,儿子外出打工,我身体还好,在家里种点地,日子过得还不错。我打算先把建房借的钱还掉,再攒一些钱,让儿子娶上媳妇,争取早点抱上孙子。”张火根憨憨地笑着说。
小编点评:安居才能乐业。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房子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妥善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民谋利的民生工程,它事关农村困难群众切身利益。
教育资助,让梦想起飞
“恭喜呀,你高考成绩是650分,位列全县理科第一!”当班主任李老师带来这个喜讯时,石城中学高三毕业生赖运泉难掩内心的激动。
赖运泉7岁时,父母离异了。感情的打击和生活的压力,让赖运泉的父亲远离家乡,常年在外务工,赖运泉从小跟着年迈的祖奶奶和奶奶一起生活。
赖运泉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务工收入很低。读中学和小学时,赖运泉每天早上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都要到地里帮着奶奶干农活。赖运泉说,他曾担心高中的学费、生活费会给父亲增加不小的压力,而萌生了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的念头。没想到,一迈进高中的大门,老师便给赖运泉带来了喜讯:由世界宣明会捐资30万元,省市慈善总会、县慈善会、县教育局和石城中学联合开设了“慈善阳光班”,他成为首届慈善阳光班受资助的学生。
赖运泉说,高中三年他一直享受每月200元的慈善阳光补助。“150元充入饭卡,再加上50元的生活费,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我就能一心一意把精力投入学习当中。”老师对慈善阳光班的学生更是呵护有加,经常找赖运泉谈心,开导、鼓励他多参加学校的各类集体活动。学校还联系了县民政局和石城中学校友,给赖运泉落实了每年500元的福利彩票助学基金和每年500元的校友助学基金。
社会、学校、老师的多重关爱,解除了赖运群的生活压力,也给赖运泉注入了无限的精神动力,他学习更加刻苦,成绩开始突飞猛进。
小编点评:人才培养需要从教育抓起。对贫困学子实施教育资助,犹如一抹灿烂的阳光照亮了贫困学子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如愿进入课堂接受教育,放飞心中的梦想,创造美好的明天。
医疗救助,点燃生的希望
6月23日,当人们沉醉在端午节的喜庆气氛中时,兴国县社富乡五龙村村民孙海洪却偷偷地抹着泪。 他原本有个幸福的家,有一对健康的子女,自己和爱人在外务工,日子虽拮据,却很充实。天有不测风云,2月16日晚的那场大火无情地夺走了他的一切:温馨的家烧得只剩废墟,14岁的女儿当场被烧身亡,15岁的儿子被烧成重伤。
“真要谢谢党和政府,没有他们的关心与支持,那段日子我真是挺不过来。”孙海洪哽咽地说。面对亲人的诀别和烧成重伤的儿子,孙海洪夫妇泪流干了,心麻木了。他们还得到处筹钱为儿子治伤,可那1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让他们几乎绝望。“家里无物可卖,钱无处可借,我连死的心都有。”
兴国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来到医院看望孙海洪的儿子,并当场给予他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针对他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工作人员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办理了大病医疗救助,让孙海洪方便快捷地领到了4万元的救济金,确保了他儿子及时得到治疗。在县民政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关怀下,孙海洪的儿子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治疗,目前已出院在家休养。
小编点评:为让贫困群众不再双眉紧皱,各种医疗救助模式在不断探索中产生。实施临时救助、扩大救助范围、取消起付线……医疗救助作为医疗保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它让困难患者真正实现了“看得起病、住得起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