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中欧商学院与师生对话时称,过度的福利制度造成某些欧洲国家竞争力下降,不希望这种风气传播到中国。中欧会计学教授丁远则质疑,拿现在欧洲发达国家和我们中国比不太合适,我们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
的确,相对于许多欧洲人享受的“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许多国人仍然面临无养老保险、看不起病、住房困难等等后顾之忧。不要说过度福利了,许多国人连基本的企业福利与社会保障都享受不到。无良企业甚至不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由此,劳动者的权益屡屡被侵害,维权诉求迟迟难以实现。此时,谈论欧洲的“高福利养懒人”,给人感觉很不对味。事实上,我们正需要引入国外尊重并维护公民与劳动者权益的意识。
中国有没有高福利企业?答案是肯定的,但只是特殊的极少数。前几年热议的“抄表工年薪10万元”,以及一些国企高管的天价薪酬,从一个侧面映衬出垄断企业利润之巨额,表明了大型国企的大部分利润不上缴国库,在企业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想方设法分钱的冲动。不仅是国企,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或是在国内发行A股,或是赴海外上市,使得许多企业元老或是股权激励的受益者瞬间成为了千万、甚至是亿万富翁。当这些人富得流油、生活奢靡之时,却开始举起“高福利养懒人”的大旗,极为苛刻地限制新加入企业者的福利,毫不避讳地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面对中国只有极少数人享受着高福利,面对中国还有众多企业仍然是以“廉价劳力”闯天下,“高福利养懒人”论调难掩“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管理者的赤裸卸责。
柳传志还认为“政府用税收支持弱势群体,而不要压制了企业家精神”,这实质是说政府应承担公民的社会福利责任。的确,不断改善民生、构筑公民社保与福利体系是责任型政府的义务,更是巩固行政公信力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免于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企业应以创新的姿态,不断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自身、社会发展、国家税收创造更多人文与经济价值;而且企业也有义务和责任不断提高员工福利,调动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反过来又会为企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如今,不少企业都喊着要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一些口号听上去倒是响亮,骨子里却是“加班文化”的盛行。有的企业甚至强制老员工先辞职,然后再与企业重新签约,以逃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责任。企业的这种“精明”不仅是在挑战劳动法,而且也让劳动者寒心。这种不良现实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提高草根型劳动者的福利与权益保障的力度,这在当下已成为社会共识。对于政府来说,应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让公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在财政收入不断创出新高的背景下,财政支出应更多地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还应通过适度的结构性减税,支持企业的发展、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践行不与民争利。而对企业来说,在重视自身经营与发展的同时,也应意识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赤裸、野蛮、无度逐利,以及由此导致的内讧与产品质量门,已然让许多企业陷入信任危机。对此,真正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应将目光聚焦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公信力,促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创新力,而不是微词隔着十万八千里的“高福利养懒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