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制度碎片化致改革阻力巨大,政府应为所欠转轨账埋单
【财新网】(实习记者 孟丹)【主持人】首先,我们来聊聊养老的问题。最近,由清华大学杨燕绥等学者提出的一套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在学界激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表面看是围绕“可不可以先退休但不领取养老金”这一论点而展开,实则却直指养老金并轨这一核心难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解说】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承担,养老金平均替代率高达80%以上;而企业职工不但需要缴纳养老金,且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不足50%。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早在2008年就已提出,并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先期试点。然而,新华社近日报道称,此项改革五年来仍在原地踏步。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唐钧】大家的学历,大家的工作时间都差不多,但是一个在企业,一个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话,他们的退休金就会相差很多。中国的养老保险其实根本就不只双轨,我算了一下,大概有七轨吧,咱们有公务员的、事业单位的、企业工人的、城市居民的、农村居民的,然后还有军人的,还有一块是流动人口,主要就是农民工的。
【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许善达】你比如说我们税务局原来有个事业单位就是出版社,出版社改了,现在企业化了,它以前是事业单位,改完以后那些人就要社保费了,进入这个系统。我们还有杂志社、报社没改,我觉得这个就反映一个全国这方面改革的一个缩影,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了,但是还没改完。所以事业单位没改完,公务员要在他们后边,所以公务员也没改。
【解说】养老金并轨改革为何半路夭折?唐钧指出,改革方案推不下去,也许应该反思方案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唐钧】我们讲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都是什么人呢,事业单位3000万的教师,1000多万的医护人员,主要是这些人,还有像研究单位,其他的一些文化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等,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如果你说一下子要把养老金降下来的话,恐怕也会形成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主持人】那么,养老金制度碎片化的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呢?部分学者建议新老分开,对新入职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采取新的缴纳制度,对临近退休的敏感人群保留老制度,以此减少改革阻力。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唐钧】我认为呢,应该有两个制度,一个制度叫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管公平的问题;还有一个制度叫补充养老金,补充养老金来解决效率的问题。基本养老金这一块,应该是全国上下,从国家领导人一直到农民,我们大家基本养老金的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补充养老金就是跟你的工资挂钩,跟你的贡献挂钩。
【解说】企业养老金自1997年重建以来,直到2005年才进行了调整。然而,由于基数过低,后经多次调整依然不够理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朱俊生同时指出,现在的实情是在岗劳动者“交了两次费,只养一次老”。政府应该承担起社保改革时逃避掉的转轨成本和隐性负债,把国有资本拿出来补充社保资金,而不是让当前的在职职工为国家欠的转轨账埋单。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唐钧】光靠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这是现收现支的,因为这个老龄化,所以它是不可持续,但是问题还有一块,政府补贴行不行,如果这不够的部分由政府来补贴行不行?如果有政府补贴的话,是不会不够。政府补贴,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嘛,比如说国有企业,比如说还有可以投资。
【主持人】养老金改革道阻且长,但这不是原地踏步的理由。破除双轨制靠事业单位单兵突进并不可取,下一步改革必须摒除三六九等的观念,将机关人员纳入其中,并推出一揽子制度设计。勤劳的中国人理应享受老有所依。
打破养老金“七轨制”僵局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