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政策的理论看,对于政策方案的最终选择,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抉择。因此,十分重要的是,既要考虑经济理性,也要考虑人文关怀。这就是说,保险精算是养老保险方案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决策还必须考虑“国情”,亦即在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这个方案是否行得通。如果一个政策动议被大多数人所反对,那就需要反思这个动议的目标和动机是否有问题。
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简言之,最基本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人,无论男女,70%都不可能工作到65岁。一般而言,女的到40岁,男的到50岁,就会进入就业困难期。二是今后对于中国,压力最大的是就业问题,如果大龄劳动力不退出劳动力市场,青年人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当然,如果能够保证每个在岗的职工都可以踏踏实实地干到65岁,年老体弱者工作单位都会给予适当的照顾,万一失业也会有失业保险托底;同时,青年人就业不会因此而受影响,劳动力市场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容纳他们,或者社会上能够有足够的创业机会——延迟退休年龄我们何乐而不为?
否则的话,给一个忠告:免谈延迟退休年龄。因为大龄劳动力会因为就业、收入的不稳定同时还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心生怨恨,青年劳动力则会因为就业机会缺乏同时体面的工作更难觅而满腹愤懑。显而易见,这会超出经济社会的范畴,形成政治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乃至动荡,其实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其二,“清华方案”中提出,“约在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可能达到80岁”,有什么根据?国家统计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4.83岁,到2030年还有17年,每3~4年人均预期寿命就可以长一岁?人均预期寿命其实越是接近峰值提高越慢。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80岁差不多是目前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均值,但美国目前只有78.37岁,韩国只有79.05岁;同时,男性要比女性低5~7岁,也就是说,平均在73~75岁左右。
其三,“清华方案”提出: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一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两年。也许设计者没有考虑到这里有一个历史的“纠结”。1965年出生的女性,2005年时正值40岁;1960年出生的男性,2005年时正好45岁,他们都赶上了“转制并轨”的末班车。本来苦挨10~15年可以拿到退休金,如果又要推迟一年,同时还要再缴社会保险费,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总而言之,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件涉及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慎重考虑。为什么在提交改革方案的专家队伍中,没有一个组合是反对延迟退休的呢?这能称得上充分征求意见吗?建议人社部找一些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专家学者(这样的学者恐怕并不难找),让他们也出改革方案,会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呢?
最后,要说明一点,笔者认为,在“清华方案”中,“延迟退休年龄”与“二元制”养老金方案是可以分开的。媒体切忌玩“标题党”,别让“延迟退休年龄”坏了“清华方案”这锅好汤。(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标签: 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