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基地孵化体系”。一是深化“1+15”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以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带动,对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15家分基地提供公益性公共实训服务给予资助。其中,对技能实训按每人每天50元予以资助,技能竞赛按每人每天100元予以资助。加大投入,完善功能,争取更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列入国家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探索技工院校+职业训练院的改革发展模式。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探索。强化技校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层次,探索建立集公共实训、技师研修、技能评价等服务于一体、与行业紧密结合的职业能力训练院。加快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临安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杭州轻工技师学院大江东校区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改革创新,争取世界技能大赛省级、国家级集训基地落户杭州。三是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推进新一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延伸技能大师工作室体系链,设立市级技师工作站,实现区、县(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全覆盖,推动企业建立不同层级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150家。目前,杭州5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都重视团队建设,通过梯次配备相关工种的技能人才,建立大师带徒传艺的责任机制,完善团队人员的进入和退出,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比如,章飞龙发酵制药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师徒关系确定后在全厂公布接受监督,并举行拜师纳徒仪式,签订“师傅带徒弟”协议。何建平机械检查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规定每周至少培训2次,团队成员每人每月进室授课不少于1次,每月授课时间不少于4小时,定期对带教徒弟进行技术讲座、现场演示等传授活动。同时,聘期内带教徒弟技能等级得到提升不少于3人,较好地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二、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成才直通车体系”。一是建设高技能人才成长“高速路”。每年组织市级竞赛项目20个以上,区、县(市)级竞赛项目100个以上,带动行业企业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每年选拔产生50名左右杭州市技术能手。2016年的竞赛将突出服务G20峰会这一主题,重点围绕场馆建设、环境整治、活动组织、服务保障和安全保卫等五大领域开展竞赛。二是推进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打破学历、资历、身份等限制,对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具有绝技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技能劳动者,予以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的直接认定。三是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权下放给企业,在国家职业标准统一框架基础上,由企业或行业协会(学会)结合生产服务实际,对本企业(行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和技术攻关的能力状况进行自主考核评价,确定技能水平并报相关部门认定后,按规定核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加大对国有企业集团、重点企业行业开展自主评价工作的推进力度。目前,全市开展自主评价的企业2500余家,计划到2020年达1万家。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政策激励体系”。一是开展市首席技师认定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评选。每两年开展一次认定和评选工作,对认定的首席技师给予资助,对入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发放相应的津贴。二是建立特级技师制度。创新职业资格评价制度,特别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晋升特级技师,相关待遇参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执行。2015年,喜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杨金龙,首个获浙江省特级技师。三是做好技能人才分类认定。按照杭州市“人才新政27条”相关规定,做好技能人才分类认定工作,使高技能人才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去年,全市共完成了1名B类、19名C类、57名D类、26名E类共计103名高技能人才的分类认定工作。四是重奖特殊技能人才。对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和个人予以重奖,对个人按《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偏才专才认定实施细则》进行特殊人才认定。同时,对在培育“杭州工匠”行动计划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的基地、机构、单位和个人,以及高技能人才中贡献突出、影响较大的杰出代表,给予相应荣誉和政策激励。
四、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建设“高技能人才信息库”。搭建网络信息平台,鼓励技能人才自愿加入,鼓励行业协会集体“开户”,为市场化配置高技能人才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二是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每年开展培训机构等级考核和品牌评选,培育和树立一批师资队伍强、办学质量好、社会信誉度高的示范性品牌培训机构。引导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职业(技工)院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配置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依托各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定期发布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定期组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举办专题招聘会,通过“园区化”一条龙服务,提升技能人才市场服务的精准度
标签: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