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基层平台,着力构筑服务阵地
1.场地建设到位,实现服务“全覆盖”。结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从方便群众办事角度出发,本着办公设施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的原则,对全区所有社区(村)进行改造或新建,设立一门式服务大厅,且每个服务大厅建筑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同时每个社区(村)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室都配备上网络设备、工作电脑、打印机、电子显示屏等设备,实现服务方式从原来的“闭门式”服务转变为“敞开式”服务,真正做到人力社保服务平台“全覆盖”、服务“零距离”。
2.制度上墙到位,实现服务“规范化”。按照“规范服务、优质服务” 的要求,各基层人力社保所、镇(街道)、社区(村)人力社保窗口实行“服务阳光运行机制”,做到服务项目公开、透明,服务流程细致、明确。通过制作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宣传牌或安装办事大厅电子显示屏,实现制度、流程上墙公示,方便群众办事、监督,有效实现了基层人力社保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开展。
3.人员配备到位,实现服务“专人化”。根据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基层平台“六到位”要求和社区(村)换届选举的实际,组织力量对全区各社区(村)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室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进行走访调研。针对不少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存在的工作人员偏少、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较低、电脑操作困难等问题,及时作出调整,目前全区334个社区(村),386名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全部配备到位。
二、搭建供需平台,着力挖掘市场内涵
1.强化实体市场功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全区临平、余杭、瓶窑三个大型实体市场每月定期举办人力资源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各类求职者提供交流平台。同时针对重点群体和部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如春节后“春风行动”招聘会、大学生见习基地进校园活动、为家纺总部基地举办的专场招聘会等等,有效促进各类群体就业,努力缓解企业“用工难”。此外积极组织各镇、街道结合辖区内用工和求职特点不定期举办各层次人力资源招聘会,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就近就地提供就业服务。
2.挖掘虚拟市场潜力。充分利用该区人力市场和职业介绍管理系统与杭州职介平台无缝衔接、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优势,依托市、区、镇街、社区(村)四级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网络,不断规范和量化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和求职者求职信息上传,努力提升配置效率。2013年虚拟市场共发布信息单位达4831家,发布用工信息34086条,求职人员1961人,成功匹配409人,实现了用工需求和求职匹配“一键通”。
3.加强两个市场对接。根据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征,在充分发挥两个市场各自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相结合的招聘方式。充分利用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两个平台,进一步扩大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和范围。9月18日在举办大学生技能岗位对接现场招聘会的同时,于9月18日-9月24日举办网络招聘周活动。将现场招聘活动未招聘满的岗位,继续通过网络招聘的形式,通过求职者投简历的方式,做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互动。招聘周期间共有67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三、延伸服务平台,着力提升服务绩效
1. 开发社区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为使基层人力社保工作人员将工作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就业服务中去,区人力社保局以开发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契机,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经过前期调查准备、软件系统研发,5月正式启用全新的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平台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用工信息发布、求职登记、创建充分就业等业务操作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基层就业服务的微机化管理,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为下一步业务下延做好了准备。
2.组织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考虑到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基层人力社保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实际,为使基层人力社保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就业政策,区人力社保局每年以片为单位组织镇、(街道)、社区(村)人力社保工作人员开展政策、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基层人员对业务不陌生、操作不生疏,服务不欠缺,以确保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就业服务顺利开展。
3.开展业务对接,提高服务成效。以“便民、为民、利民”为目标,各基层人力社保所与辖区社区(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对接工作,实现业务对应、工作对接、资源整合。并逐步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录用备案、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用工补助和社保补贴申领等相关业务下延到社区(村)办理,群众“足不出社区(村)”即可享受到相关服务。同时各基层人力社保所明确指定专人负责与社区(村)日常对接联系,进行业务指导,及时提供咨询,推进基层人力社保服务提速、提效、提质。
标签: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