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凯旋街道14个社区现有劳动年龄段人员26369人,已就业21513人,实际失业378人,无就业愿望及无就业能力316人,人户分离2007人,在校2155人,社区劳动者就业率98%,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2007年底,已有10个社区达到市级“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凯旋街道确立了“充分就业街道”创建目标: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拓宽就业帮扶渠道,增强就业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各项促就业政策,形成培训促就业、服务促就业、创业促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辖区劳动者充分就业。力争2008年底,全街道9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009年底,全街道95%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010年底,全街道100%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活动扎实开展,街道建立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街道分管民政工作的办事处副主任任副组长,街道各科室长及各社区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劳动保障站。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难点问题。建立联系社区制度,街道领导每人联系1—2个社区,加强工作指导。
2.突出分类管理。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的要求,对失业人员实行ABCD分类管理服务,建立相应的援助方案。对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确保1个月内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月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不挑不拣就业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帮助其在48小时内落实1个就业岗位,在1个月内实现稳定就业。
3.坚持“因人施策”。建立申报认定制度。对零就业家庭、“十类”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专项调查和登记统计,全面摸清底数,做到家庭情况、就业要求、个人技术、就业去向、培训愿望、身体状况等“六清”。健全基础台帐和数据库,实时动态掌握辖区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采取“因人施策,分类援助”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援助,为零就业家庭提供 “一人一策,一家一策”的个性化服务和跟踪服务,增强就业帮扶的针对性。
4.创新服务平台。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为依托,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功能。有条件的社区根据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数量,设立“职介所”,配备就业援助员;同时,带动周边条件不成熟的社区开展工作。街道(社区)人类资源服务平台定期举办各类有实效性的中、小型招聘会。推行《岗位引荐人奖励制》,充分调动专(兼)职职业介绍员等各方力量,对成功安置失业人员并稳定就业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逐步实现就业需求与用工信息的对称,提高就业帮扶的有效性。
5.完善长效机制。创新舆论引导、典型示范、榜样带动等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定岗、订单、定向等针对性技能培训机制,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等互补性就业帮扶机制,优化街道职能科室、社区、用人单位等就业岗位联动开发机制,完善走访“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送就业政策、送职业指导、送培训信息、送就业岗位、送基本生活保障的“一走五送”动态服务机制等。
6.探索创业服务。 探索建立创业培训、创业项目、信用社区和小额贷款联动机制。完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以社区劳动保障室为载体,将创业扶持延伸到社区,在各社区建立创业服务站,并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有机结合起来;对学员创业进行跟踪,了解创业历程和经营状况;定期组织创业交流和考察等活动,引导创业者成立创业联谊会,沟通创业信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创业和为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7.提升队伍素质。以“服务之星”评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劳动保障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劳动就业业务知识培训,专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2次的业务培训。严格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注重做好创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每个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作风履行各自职责,为扎实推进“充分就业街道”创建工作提供人力保障。
标签: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