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网络上爆料,称合众人寿保险存在骗局。合作人寿保险骗局是怎么回事呢?细细看来,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保险骗局都与从业人员的低素质有关系。本文将为您列举合众人寿保险骗局示例。
合众人寿保险骗局:存钱变成买保险
肖女士2009年前往银行存钱时,被银行销售人员忽悠购买了一款合众人寿的理财保险。据肖女士称,当时销售人员告诉她,这款产品每年都有分红,存款利率也比银行的定期高,每年存2万,连续存3年,等到满5年就可以全额取出,不仅能拿回本金,还有丰厚的红利,还附送保险。肖女士觉得不错,便着手购买了该产品。
3年以后,肖女士去银行取钱,才发现合同上赫然写着保险期10年,至此肖女士才知道自己所购买的是一款理财保险,必须存够10年才能取出本金,不然就算提前退保,将损失不少钱。
这类保险骗局,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骗局。银行从业人员往往利用消费者对保险的无知,假借高收益之名忽悠消费者投保,最终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合众人寿保险骗局:保险合同存在陷阱
购买合众人寿提前给付重疾险的王先生,在保险期间被确诊为主动脉肿瘤,查看合同后,王先生发现自己所患疾病正是和他里列明的可理赔的疾病,于是王先生给合众人寿公司打了电话,然而却遭到不予理赔的答复。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合众人寿工作人员解释,“条款中写明主动脉疾病实施了开胸或开腹切换手术,必须实施手术,才可以符合这个重大疾病理赔。而王先生尚未进行手术,所以说王先生的条件不符合。”由此,王先生陷入了 “得不到保险赔偿金,王先生就不能做手术;不做手术,保险公司就不付保险赔偿金”的怪圈。
实际上,合同中利用与真相不符的表达方式,给消费者造成误解,是违反保监会要求的透明保单和通俗保单的要求。对于合众人寿的这种做法,王先生是可以提出质疑的。
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的产品,也涉及到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的专业知识,就消费者本人而言,一定要在了解清楚以后再投保,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所蒙蔽。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定要遵守我国法律规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避免保险骗局现象再次出现。
标签: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