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定位,构建三级组织架构。结合地理位置、居民人数、商网分布、驻区单位等实际情况进行,原则上每个网格管理约500户、人口1200人左右,全街道19个社区划分87个网格(平均每个社区5个网格),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小组”三级基层党组织。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两委”成员任网格负责人,成员由社区党员、楼长、志愿者以及热心公益的居民组成,承担社区党建、民政、计生、就业、社保、卫生、文明创建、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管理服务体系。
信息化管理,运行三维自动化平台。结合“干部联户、党群连心”活动,组织街居干部、网格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对每户居民的工作单位、家庭收入、政治面貌、计生信息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并组织填写群众意见建议表,收集居民对网格、社区“两委” 的意见建议及个人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建立“百姓档案”;同时,对辖区内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情况和下水道、窨井盖、路灯、电线杆、垃圾箱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摸排,绘制成图。全面排查辖区资源和居民信息后,建成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打造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方便日常工作管理和为民服务。
精细化服务,丰富服务群众载体。把载体建设作为精细化服务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服务内容。第一是推行民主化管理。凡是涉及到社区、网格内的重大事项,网格长和格员要入户征求网格内群众的意见,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在社区重大问题决策时,网格居民代表有权参与议事听证,也可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公开、民主。第二是推行“阳光化”服务。社区“两委”成员定期向网格员和居民代表述职述廉,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对社区“三重一大”事项进行监督,对社区财务支出进行审批。第三是组建“网格服务小组”。以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住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为骨干,把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整合充实到网格,每个小组6-8人,组团开展政策咨询、家政服务、矛盾调解、治安巡逻等特色服务活动。
零距离沟通,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将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全部撒向网格,网格工作人员每天至少在责任区内走访1次,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情况,随时受理群众提出的问题。各网格都在辖区内明显位置设置便民联系箱、制作公示牌,对网格范围、责任人员及联系方式等内容进行公示。向居民发放“民情联系卡”,公开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网格责任人的联系电话,网格责任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居民能“找得到、叫得应”。聘请辖区党员为民情联系员、楼组长为民情信息员,及时反映群众的诉求。
常态化保障,推进网格服务深入开展。通过召开多层面的网格动员会、座谈会、调度会、推进会,加深了广大街居干部对网格化的理解,使其认识到网格化管理服务是一项基础性常态化工作。同时,探索实行了对党员住户挂牌公示,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将网格内党员干部的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资料进行公开公示,使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时时处于社区党组织、网格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监督之下。制定了绩效考核及网格工作考核办法,将所有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划分到网格内,在网格内落实了包保责任、网格长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和工作责任倒查等制度。定期对网格人员进行各项网格信息技术和业务培训,并随时指导解决网格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