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确实可一定程度上缓解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河南省医保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总额预付”实际上是管住了医院的“钱袋子”,杜绝过度医疗,提高医保统筹基金的使用效率,对患者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有病时无钱可用”。
网友“风卷云”:“小病大治、没病也治”的现象造成卫生资源浪费,过度医疗等现象普遍存在,又造成医保统筹基金使用率降低。而“总额预付”对过去的“实报实销”进行改革,从源头控制住医院的“钱袋子”,对过度医疗等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反方:不可能,最后受伤的还是患者
昨天接受采访的几名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们却多持否定态度,一名来自省会某医院的政协委员称:总额预付,造成现实的一个情况是出现新的看病难。“病人多了,医保统筹基金预付的却没这么多,那么,这多出的钱谁来垫付?”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患者身上,要么患者自费住院,要么医院拒收病人。
原郑州金水总医院院长周国平:总额预付是一个最笨的办法。它控制了病人看病的自由,选择医院只能按照哪个医院的基金有结余来决定,而不是通过病情及个人意愿来选择。
建议:“分级治疗”迫在眉睫
在周国平看来,造成新看病难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钱”字。“医保部门钱有限,想控制着花。医护人员想提高自己的收入,于是在‘钱’上花心思。”周国平建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医保部门从报销上,拉大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从制度上吸引老百姓分级诊治。
他说,现在的医保报销政策无论从起付线还是报销比例来看,各级医疗机构都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吸引力在逐渐减弱,“比如,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只差千元左右,许多老百姓宁愿多掏,还是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挤。”他也建议,医保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报销政策,从制度上吸引老百姓实行分级诊治,而不是在总额预付上花心思。
专家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同时出台政策,不让医院的营业和盈利挂钩。安徽省就对全省全省41家三级医院8项与群众看病就医相关的运行指标,并通过公开这些指标,对医院的管理水平进行了量化排队。公开这些数据,一方面给医院管理者形成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让公众知情,鼓励群众选择质量好、价格低、管理优的医院。
标签: 医保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