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制度改革不做“夹生饭”大约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并轨”改革备受关注。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引发代表委员高度关注。10多年来,养老“并轨”呼声不断,但相关改革举措严重滞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从由财政和单位供养到社会化保障,是否将开始破冰?
“一个锅”吃饭,并轨终破冰?
有研究显示,我国城镇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养老金仅为其工作时收入的50%左右;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需要缴费,却能拿到70%-80%,这种现象长期以来饱受质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去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近1900元,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样的表述我是第一次见到。”全国人大代表张元贵说,本届政府履新之初就提出了对养老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此次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应是“题中之义”。
如何冲破利益藩篱?
养老“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既需要参保缴费,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又可能有所下降,由此导致改革阻力很大,实际进展很慢。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可以预见,这也是此次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大瓶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我们这次一定要力争改革成功,不能做一个‘夹生饭’,半道又退回来了。”
事业单位先行,机关能否跟上?
2008年,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试点,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广东省进行了部分改革,其他试点基本没有实质动作。
标签: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