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的靴子落地之后,诸多媒体的报道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入市的政策本身做介绍;二是讨论养老金入市的影响;三是就养老金入市的具体操作情况进行探讨。
养老金对股市的影响是媒体探讨的重点方向。
《证券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文章,题目为《养老金入市对中国股市有四大影响》。文中指出,养老金投资股市后,股市投资资金的性质将悄然发生变化,股市投资者的构成将明显发生变化,股市投资行为与后果将发生重要变化,股市的稳定性将较好,波动性较小,投机性受到抑制。
郑秉文认为,养老金入市将开启价值投资的开关,牵引追求长期收益性的投资理念,整体上对短期投机心理具有抑制的客观效果,最终将有利于减少股指波动的幅度,遏制大起大落,市场投机将会减少。
《京华时报》直接以《人社部:养老金入市并非为救市》为标题进行报道,并引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的话:“对我们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所以股市的波动也好,或是大家所说的基金进入市场是不是为了所谓的托市、救市也好,这都不是基金的功能和责任。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发表题为《养老金入市面临利益羁绊地方政府利益受损》的文章,文中指出,由于要将养老保险基金汇聚到省级单位,将改变目前现有的一些养老金发放形式。而对于银行而言,能够参与到养老基金的发放,对于提高储额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一旦养老金入市,管理机构掌握话语权后,情况将转变。而且对于将数额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上缴给省一级机构,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也并非‘心甘情愿’。”该文指出。
《中国产经新闻》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养老金入市后,能否堵住养老金缺口?文中引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于树一的话:“养老金入市只是一个短期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一个长远的根本的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策略。”
于树一认为,养老金入市具有刚性要求,只能赚不能赔,所以在投资的选择上面会十分谨慎。再加上,有入市最高比例为30%的限制,从长远来看,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制度上解决养老金体制机制的不足。
新华网发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的评论文章称,养老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应当坚持“安全第一、效益第二”的基本原则,实行严格的、全面的市场监管,防范投资风险,打击不法行为,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人民日报海外版》则采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他表示,在美国,养老金计划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专门为其发放的特别债券来获取高于市场的收益水平,未来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一方面可以通过股权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特别债券”的做法,实现多条腿走路。
舆情点评
2011年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要求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
经过4年的调研、讨论,养老金入市的大致框架方才最终定下;政策发布4天后,国务院又召开政策吹风会,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进一步解答。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对此问题的谨慎和重视,而这背后则是养老金问题的重要性。
那么,下一阶段的讨论焦点无疑应该是养老金入市后,能否保证救命钱的投资安全。因为基本养老基金,就是发放之中、暂时积存的养老基金,安全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损失,会对资金发放产生很大影响。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已经为资金安全设置了许多防火墙。比如《办法》要求投资机构和受托机构需分别按管理费的20%和年度投资收益的1%建立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养老金投资发生的亏损,并要求专项兜底资金应交由第三方管理,这将形成一定程度的约束力,避免风险扩散。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决定养老金入市的成效以及养老金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市”的完善性。
世界养老金报告的资料显示,养老金入市长期来看不会亏损,因为入市挣的钱是企业的创新价值,只要市场规范,入市的企业有价值,养老金就有收益。
这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性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我们还需要在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保证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丰富的、健全的,最大程度上杜绝投机乃至违法行为出现,不仅让养老金的投资是相对安全的,还可以实现多渠道出击,短期、中期和长期投资产品合理配置。
老有所依,几乎是每一个老百姓的内心期盼。养老金入市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如何保障资金安全、能否保值增值、如何对基金进行监管等问题,也成为舆论热议焦点。此外,对入市养老金的监管也要到位,因为养老金对很多人来说是活命钱,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监管要审慎到位,同时也应该信息公开透明,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养老金监督工作中来。
标签: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