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老保险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养老资金的投资收益模式依然急需改进。”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教授王再文日前向记者表示。
由于我国现行养老制度还不完善,投资渠道比较匮乏,管理体制仍未完全理顺,致使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较小,能够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屈指可数。更重要的是,在养老资金的投资运作中,存在着渠道单一且收入不稳定、个人社会保障账户不充实等一系列问题。
清华大学养老研究所所长曹峰教授向记者表示,上述这些问题如不能尽快改善,有可能将成为影响我国养老金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甚至成为保障养老金投资安全的重大隐患。曹峰进一步分析认为,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保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进程中,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以及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缺乏信心,结果转而进行预防性储蓄,造成了居民对消费的大量减少,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显然,这与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也是相违背的。
在国家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中,致力完成的十大建设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扩大内需”。因为我国政府预测,“十一五”后期遭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可能延续到“十二五”的前半期,因此扩大内需作为重要政策也将得到极大加强,而其着力点主要在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在养老金问题上,如何完善养老金投资收益,如何进一步增进国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消费安全感,进而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面临的重要议题。
对此王再文表示:“最近出现的‘消费型养老’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模式,这一模式统筹了‘消费者消费—返点再投资—返还消费者红利—增强养老资金来源’的链条。”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揣振宇告诉记者,“消费型养老”为我国养老资金来源探索了一个新途径,为居民养老提供一种新的有益尝试。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为消费者实现了另外一种养老资金来源。从目前试点情况看,有利于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信用关系。
据记者了解,在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这被称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三大支柱”。而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杨燕绥教授认为,“消费型养老”模式有望成为我国养老资金来源的“第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