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进入5月份以后,降水虽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我国几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水位创历史新低甚至告急。
“鄱阳湖尾水如天”盛景不再
由于遭遇严重干旱,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大幅“瘦身”。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为1326平方公里,是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小水面。与2010年相比,水域面积仅为同期的1/10,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鄱阳湖的大湖池原来春季时水位可达两、三米,如今湖底裂缝超过10厘米,甚至能跑汽车。据当地环保官员说,入春以来一直没有下雨,鄱阳湖9个湖泊有8个出现百年不遇的乾旱,鱼虾螺蚌等水生动物和植物大面积死亡,不仅给下半年冬候鸟带来生存危机,还影响鱼类繁殖,渔民一年的收入很可能泡汤。
资料: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时),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洪湖水浅 无法浪打浪
今年以来,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湖水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洪湖有水面积约有53万亩,由于持续干旱,目前有水面积已不足40万亩,1/4的湖区干裂。10万亩湖面见底,多数渔家变“旱家”,如果干旱继续,湖水会降得更快。
资料:洪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位于省南部长江与东荆河间的洼地中。湖面高程25公尺,面积413平方公里。东西两侧与长江相通,是鱼类繁殖的良好场所。
三峡水库补水 旱区难解渴
为了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国家防总决定再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1万立方米/秒左右控制下泄,5月25日至6月10日,其下泄流量将加大至1.1万至1.2万立方米/秒。
因加大下泄力度,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近1米,意味着水库在释放长江上游天然来水的同时,两天内为中下游抗旱增加补水6亿多立方米。
随着三峡水库补水效益的逐步显现,长江中下游水位连日来出现全线回升势头。
据悉,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最高水位后,其最高水库库容为393亿立方米,在世界各类大型水库中的排名并不靠前,即使持续加大水库下泄流量,对中下游干旱地区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雨润南方 干渴持续
5月23日,江南东部、华南东部等地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但对于严重干旱地区来说只是稍微“润”了一下。
据最新预报,24日以后,降水过程基本结束。本周雨水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而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多晴热天气,将继续面临“干渴”的局面。
用农业保险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农业是一个“看天吃饭”的产业,时刻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据资料显示,我国农业受灾比例每年大约在40%以上。由于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民是无法独立承受这种风险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也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的来临,农民们更期待拥有一把“保险伞”。
农业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以农作物、牲畜等为保险标的。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在农业生产者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致农作物歉收、损毁或牲畜伤亡等损失时,保险人应负责赔偿。按理说,农民有需求,保险公司有市场,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人这样来概括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现状:农民想投保,但交不起钱;农民能接受的,保险公司又赔不起。高赔付导致农业保险的高保费,而高保费又使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我国的农业保险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徘徊。
针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韩俊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农业保险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越来越萎缩。”两年前,也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直言不讳地说: “如果农业保险的问题不解决,肯定是个很大的后患!”“没有农业保险,农民有后顾之忧,就不敢大胆发展规模化生产,这不利于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保险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举足轻重。
那么,如何做大做强农业保险,让其真正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呢?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认知度。尤其要让农业保险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户了解参加农业保险的好处,知晓参加保险的程序、理赔方式及理赔金额等,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农民自觉投保的积极性,提高参保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是在保费来源上要进一步拓宽和完善渠道。除了政府补贴外,还可以让有关部门从财政灾情减免款、民政扶贫救灾款、乡村公益金等多方面筹集,尽最大可能减少农民参保支出费用。
三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保费、规范理赔流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打击欺瞒、误导和出险后惜赔、少赔、拖延不赔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走出“投保容易,赔偿难”的怪圈,让农业保险真正解农民后顾之忧。
由于农业保险是政府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保险模式,不同于商业性保险,其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这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能以高度的责任感,把农业保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执政为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农业保险的概念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国家财政拨出10亿元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积极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这项措施有力地改变了农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农业保险由此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国农业保险当年实现保费收入51.8亿。
2008年,国家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加大了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的各项政策扶持,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分析近年来农业政策情况,可以发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正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分类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
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
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 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主要险种:
中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对虾、蚌珍珠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蔬菜保险,稻麦场、森林火灾保险,烤烟种植、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棉花种植、棉田地膜覆盖雹灾等保险,苹果、鸭梨、烤烟保险等等。
经营模式
中央很重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全面起步。但总体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农业产值的3.2‰,覆盖面积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发展模式还不成熟,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经营模式还是将业务委托给商业性保险公司来做,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这种运作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相对比较粗放。
再加上中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业生产情况差异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完善。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进行农业保险的产品设计、管理和经营,建立政府主导和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模式。
对重点农产品进行统保。例如,全国范围内对小麦、水稻、棉花、生猪、奶牛等战略性农产品资源进行统保,各级地方政府可在烤烟、林木、茶叶、蔬菜、水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上开展统保试点。
标签: 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