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本报多次接到关于存款变保险的投诉。
■读者任先生反映,一年前,在咸阳一中国邮政营业网点办理业务时,存钱被误导办理了保险,家里为此闹得不可开交。近期再去该行办理业务时,发现仍在推销保险,觉得很不合适。
■一年前,赵女士去银行办理业务,买了营业员推荐的保险。现在急需用钱,要取出1万本金,却只能退还8300元。
■今年6月份,王女士在西安市城北某银行存入6万元3年定期,结果最近去取钱时,才知道自己当时办理的是保险业务,现在取钱要扣取4000多元违约金。
政策解读:
去银行存款,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存单变保单;经不住理财人员的忽悠,购买了并不需要的保险;购买了保险,发现期待与事实相距甚远。近年来,银行代理保险产品时违规销售、误导客户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监管,2010年11月,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
通知中明确指出,银行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产品、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混淆销售,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在售前应如实向客户告知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电话回访、费用扣除、退保费用等关键信息;不得以中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等方式进行误导销售;各类保险单证和宣传资料上,不得使用带有银行名称的中英文字样或银行的形象标识,不得出现“存款”、“储蓄”、“与银行共同推出”等字样。
从对本报的热线分析来看,存钱被误导办理保险的多是中老年人。本报提醒广大读者,到银行办理业务时,对于夸大的收益要警惕。
标签: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