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三年不到的薛佳春节后辞去了在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工作,到省城南京的一家科技型企业上班。
上班一个多月来,她一直四处打听如何办理医保、公积金等的有关手续。“我的医保卡还是在淮安办的,总不能以后每次在这儿看了病,都跑回家里去报销吧。”
这个令她烦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江苏省高层的重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梁保华布置了又一个抢跑全国的课题:职工医疗保险的省级统筹。
由多个委办局参加的调研组已经启动了在省内13个地市的全面调研。
“分步走”战略
2008年3月8日上午,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江苏团小组会。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倒数第二个发言,介绍南京市医疗卫生改革的情况。
当他讲到农民工还必须回农村报销医疗费用时,一直凝神倾听的省委书记梁保华打断了他:职工的医疗保险能不能“带着走”?
“农民工过年回乡只是短暂的探亲,这样报销很麻烦”,梁保华向与会的第一小组代表透露:2007年省里已经起草了一个有关医保省级统筹的规章,如何实现还要再作调查。
在此之前,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险“跟人走”——2005年至2007年,江苏省先后颁布了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省内转移接续办法,做到所有参保人员的社保关系在全省范围内无障碍对接。
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已有300万农民工拥有工伤保险,有医疗保险的近300万,有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达275万;全省还发放了新型社保卡达到120万张,待国家网络建成以后,此卡将在全国实现通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部里正在调研跨省市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办法,今年有望酝酿成熟。“在出台了养老保险、其他保险关系跨省市转移接续办法之后,我们就有条件在全国实行社会保险卡的‘一卡通’。”
但是,要实现医疗保险的省级统筹,其难度比养老保险有过之无不及。据介绍,江苏省个人的医疗保险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几种,分别由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两部分组成。目前这两部分资金都只是县级统筹,例如南京下辖区的参保人员如果到市属医院就诊,就动不了其个人账户的钱。
除了同样存在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之外,由于医疗服务异质化的特点,各家医院也作为利益一方关涉其中,使得医保的统筹尤为复杂。“为了简化程序,绕开南京市医保中心结算,我们只能和下辖区县一家一家地签合同”,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医政人员说。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江苏显然是想采取“分步走”的战略:先从城镇职工入手;而在全省的1000万进城务工人员中,“先解决江苏省户籍人口的医保统筹”,梁保华在当天的小组会上这样部署。
重整利益格局
刚刚卸任的江苏省第九届政协医卫体育组副主任左言富听说了省里医保统筹的计划后,反复地说一个字“难”。“技术上不难,难在经济上”,左言富说,这无疑将又是一次利益格局的调整。
其中核心的就是医保筹资水平。根据国发[1998]44号文规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财政和个人负担比例由各地自行确定,一般企业支付工资总额的6%,个人在2%左右。
南京市建邺区劳动局负责工资保障的人员称,南京市企业支付的比例在9%左右,这在全省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其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医保缴费的工资基数也相去甚远。例如,南京市职工医保的缴费基数约为1200元,苏北的淮安市为800元,两项叠加之下,两地职工的医保筹资水平就相差一倍左右。
如果全省实现了医保互通,患者会更多地向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发达地区流动。“南京这样的地方,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的压力会很大。”南京市劳动局系统的一位工作人员担心,现在南京市职工医保这一块收支平衡,还略有盈余,将来很有可能入不敷出。
江苏省财政厅医保处的一位科长认为,这个问题取决于省里的医保统筹达到哪一层次。仅仅是个人账户的自由流动,势必加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但是如果统筹基金也能“带着走”,那么报销支付额高的发达地区医保基金规模也大,矛盾就不会很突出。
左言富则建议,全省13个地市一次性地按照统一标准实行统筹不太现实,可以考虑先按照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板块来分别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