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动失业保险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失业保险有的时候,确确实实牵动着庞大失业群体的生活状况。能否领取失业保险金,意义重大。就业是民生之本。2012年以来,本市不断探索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的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1-4.2%,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是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成效显现。实施了两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从资金、场地、能力、创业人才和项目扶持等方面完善了创业带动就业政策。
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向公众提供创业能力实训、产品实验试制、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
认定89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在同济、交大等高校试点建成28家高校创业指导站。加强与各类创投、孵化、培训、咨询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本市各类创业服务专业机构已超过2万家。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开。2012年至2016年,本市共帮助成功创业5.5万人。
二是崇尚工匠精神,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89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23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8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首席技师千人计划,2012年至2016年,共资助首席技师1183人。
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从2011年末的26%提高到2016年末的31%。开展多层次职业培训。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探索运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组织开展职工职业培训。搭建了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2014年至2016年累计为近4000户企业的18万职工提供培训服务。2012年至2016年,本市参加职业培训共286.19万人。
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建立起包括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实训场所在内的面向社会的公共实训体系。在中高职业教育领域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试点。启动了新型学徒制试点,目前覆盖29家试点单位,近5000名学徒。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技能人才的“摇篮”。2016年,经中央批准,决定上海作为承办城市,代表中国申办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这是世界职业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
目前,市人社局正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申办工作,并以申办大赛为契机,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向世界展示中国技能人才的风采。
三是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切实加强。提高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标准,企业吸纳的比重从2011年底的40.43%,上升到2016年底的64.29%。实施鼓励本市特定就业困难人员在特定行业就业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及补贴办法,建立退出机制。离土农民就业环境持续改善。
启动实施离土农民专项就业计划,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离土农民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给予社会保险费和就业岗位补贴,有就业意愿的离土农民就业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国家要求,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平稳有序。
推出了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加强青年就业创业顶层设计,立足于促进青年人“想就业”、“能就业”、“有渠道”、“就好业”,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服务举措,打造了一套适合青年人的职业指导模式,对青年大学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登记并提供就业服务,对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及本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
2012年以来,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了32.15%,2015-2016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8000人”的工作任务。
接下来,市人社局还将在政策设计上下工夫,不断完善各项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一是在实体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一营一站一师一基地”。“一营”就是探索设立一批职业训练营;“一站”就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创业指导站的建设和功能升级。
“一师”是指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队伍;另外就是大力发展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一系列基地,形成本市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
二是在机制建设方面,着力构建“一库一网一品一平台”。“一库”就是建立覆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创业青年等重点青年群体的综合信息库;“一网”,就是构建立体式的青年就业服务网络;“一品”是指深化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建设;“一平台”是指搭建青年劳动者技能提升平台。
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就业管理服务再上台阶。就业形势分析监测不断加强。每月对企业招退工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探索开展失业预警,加强对各类重点群体的调查排摸。就业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展。将外来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就业登记范围。将在沪就业的台港澳居民纳入失业登记范围。
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推出“乐业上海”、“海纳百创”和“技能上海”三大服务品牌。打造“互联网+就业创业”的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