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小时候有个梦想:就是长大后要象父亲一样做个白衣天使。可是生不逢时,生长在文革动乱时期,没读到书,恢复高考后,勉强考上了师范,要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毕业后老师没当成,一年后却阴差阳错地进了刚成立且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上杭县劳动服务公司,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开始工作后,我慢慢爱上了这个职业,这就是注定我与民生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这之后,多少次升迁和调动的机会都被我拒绝了,很多人说我傻,36年过去了,仍然只是个一般干部,要是当年离开这个单位,如今我可能已经是处级干部了,至少也是正科级了,可我不后悔,为了民生事业,我愿意一辈子为之奋斗。那时,我心里就有了梦想:上杭要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我要为实现这一梦想,一生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努力、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到了劳动服务公司就算是正式开始了我的民生事业。上杭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伊始,只有4个人,经理是劳动局下派的,副经理是退休返聘的,会计是下属企业借用的,就我1人是在编的,当时,县劳动服务公司的工作除了推介城镇待业人员就业,组织开展就业训练,向企业事业单位推介管理临时工和收取临时工管理费等工作外,归口管理全县劳服企业,以及自办的劳服企业。刚参加工作,年轻,有股子冲劲,当时,每周只休息一天,可为了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日常上班时间,除了办理城镇待业人员的招工录用手续、出具临时工介绍信、办理《待业证》等工作外,还得深入用人单位收取临时工管理费,而就业前培训的培训班基本上都安排在星期天和节假日,组织待业青年参加培训并为他们授课是我的职责,没有安排培训的时候,得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帮助自办劳服务企业下乡摆摊搞推销,因此,刚进劳动服务公司的头几年,除了春节过年外,几乎没有休息过星期天和节假日。由于没场地,为了建造劳动服务大楼,晚上的时间,还得到当时的城郊公社辖区的生产大队搞征地。那时的我,虽说很累,却很充实,能让更多的城镇待业人员实现就业,苦累无所谓,我乐在其中。
甜酸苦辣劳务输出路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上杭,年轻一代的农民,不甘守着有限的耕地受穷,他们开始自发地向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转移,由于没有引导,农民们盲目的外流,经常引发民工潮,许多农民在外找不到工作而成为城市盲流,引起了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劳务输出成为县劳动服务公司的一项重要职能。没有经历过劳务输出工作的人,一定会认为,劳务输出工作是一个肥差事,因为不管是考察用人单位、护送劳务人员到用人单位,还是协助用人单位调解处理劳动纠纷、跟踪管理和服务劳务人员,都需要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去,在别人眼里这就是公费旅游。其实,没有亲身经历过劳务输出工作的人,是不会明白其中的艰辛的。当时,上杭的劳务输出主要是输送到广东的深圳和本省沿海城市,我为什么说劳务输出艰辛?主要是因为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上杭到广东深圳和本省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只有一种途径,就是坐车,而那时的公路,几乎天天在修,不是这里修,就是那里修,甚至整条线年年都在修,修路就意味着堵车,本来几小时的路程,经常却要十几个小时,比如,上杭到厦门,如果不堵车的话,即使路不太好走,也就四、五个小时,可那时,最少也得八、九个小时,我记得有好几次送人到厦门,都是早上6:00左右出发,要到晚上11:00以后,甚至要凌晨才能到。因此,劳务输出最苦的差事就是坐车,不管是考察、还是送人,都要到用人单位,都必须坐车,每个地方去一次,也许能克服,要是一年内去十几次,你就会受不了,何况护送劳务人员时,还得管理和服务劳务人员,把人送到企业后,还得协助企业安顿安劳务人员并办理《暂住证》和《就业证》等相关手续,不能出一点差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的十余年时间里,我县有组织的输出数百批,其中本省的厦门和广东的深圳最多,每年都有十多批。刚开始时,劳务输出工作由劳动局和劳动服务公司的人员轮着做,一年后,几乎就没人愿意做了,只有我比较年轻,不管是劳务考察、护送劳务人员、跟踪管理服务,还是协助企业调解劳务纠纷,似乎成了我的专利,经常是刚送一批劳务人员回来,马上又要送第二批劳务人员出发,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我从未有怨言,且乐此不疲,在十来年的时间里,就做劳务输出工作到深圳和本省的厦门几十次,但我连深圳城区和厦门岛内也未进去过,有过好几次,送人到厦门,由于到达企业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2点以后了,办完交接手续后都已经凌晨1点多了,招待所早已关门叫不开,是在杏林的公园长椅上度过的。1991年,我被抽调参加农村社教工作队,此期间我仍然没有脱掉劳务输出工作,有输送任务时,我还会抽空完成,这并不影响我在农村的社教工作,而且由于在农村社教工作成绩优异,我被中共龙岩地委、龙岩地区行署,以及中共上杭县委、上杭县人民政府分别授予优秀工作队员称号。说实话,在做劳务输出工作期间,每次去深圳的时候,很想去上杭才溪建筑工匠负责给排水工程的锦绣中华公园看看,可没时间一次也没去。当时,劳务输出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出路和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只要能把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地送到发达地区就业,让更多的家庭富起来,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
通过劳动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上杭的劳务输出逐渐走上了正轨,劳务输出在进入新世纪之初达到了高潮,上杭在外务工总人数超过8万人。劳务输出造就了数以千计的企业家和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让千千万万农村家庭摆脱了贫困,提前进入了小康。
人社工作全覆盖
1999年,根据组织需要,我被抽调到当时的劳动保障局综合股。综合股其实就是办公室,主要从事文秘工作,由此开始接触到人社系统的所有工作。说是综合股,除了1名打字员外,就我1个人,要负责人社系统包括下属五个中心的所有文字材料,当时,还包括县安全生产办公室。为了尽快熟悉人社系统的所有政策和业务,每天上班我总是第一个,下班也是最后一个走的,有时为了赶材料,晚上常常加班,双休日、节假日我一般都在单位上,我们县人社系统的同事都知道,我没有别的爱好,除了工作,为人社事业鼓与呼是我最快乐的事,因此双休日、节假日要找我,到办公室准能找到,后来,很多群众都知道,双休日、节假日有事,到办公室找我准在。工作真的这么忙吗?连双休日、节假日都要加班?答案是否定的。除了偶尔因为赶材料,需要加加班外,主要是学习政策和业务,写写文章,爬格子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我喜欢把发生在人社部门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做法传播出去,喜欢对人社事业和业务进行探讨研究和思考,几十年来,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每年发表在各级媒体上的文章都在上百篇,上杭县的人社工作也因此名声在外,在局综合股的头尾10年时间,劳动保障局几乎每年都被县委办、县府办评为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督查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由于我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热爱并喜欢深入学习探索,在劳动保障系统算是有点名气了,所以,不管是系统内的同事,还是系统外的群众,对本县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都愿意来问我,我都能认真解答,让他们带着疑问而来,满意而去。此外,县组织部门对乡镇干部和社区主干以及各行政单位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都会邀请我为他们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知识,如今,许多群众见到我仍然称呼我为华老师。
追梦无休止
2008年,根据组织安排,我回到就业服务中心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每天我坚持早来晚走,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同事们都称我为老黄牛,其实我只是做了平凡而普通的工作,我深深爱着这个职业,我愿意为实现人社事业的梦想而奋斗一辈子。30多年来,在上杭人社人的积极努力下,上杭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正在为我圆梦:就业方面:每年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超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本世纪初的6.9%下降到现在的2.61%,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建立并在逐年完善,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9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3%,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50.8万人,参合率达100%,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上杭模式得到专家的肯定,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各项工作在闽西乃至全省全国名列前茅;劳动关系方面: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日益明显,稳定高效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切实加强和改进劳动监察执法,强化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及时消除劳企纠纷隐患,化解劳企矛盾,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构建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上杭人社事业取得如此骄人成效,其中就有我的点滴努力,我自豪,我为我的选择不后悔,我还将继续努力。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