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三次调结构带来的失业问题不同化解突出矛盾是关键所在
问:我国此次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状况如何?
李春晖:归纳当前情况,我们认为,我国此次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活跃的因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些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正在加快形成。
二是淘汰产能涉及面广,关停企业多。比如河北省到2017年底,预计淘汰企业达7071家。广东省预计关停企业1861家。浙江省近几年计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62家。
三是涉及的行业、地区相对集中,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行业有10多个。其中,河北省涉及的钢铁企业最多,其次为建材企业,两类企业分别占93%和91%。抽样调查显示,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涉及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较多;正常生产且盈利的企业占比较大,为64%;全部关停的企业占较大比重,为42%。此外,治理大气污染涉及的企业中,中小作坊、小微企业较多,临时性用工较为普遍,人员流动性大,准确掌握企业及其人员变动情况难度很大。
四是企业大多内部安置下岗人员,失业状况基本可控。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但由于各地采取诸多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的政策措施,尚未对社会就业造成明显冲击。排放到社会的失业人员中,农民工居多,但其流向社会后,无论是滞留城市继续寻找工作,还是返乡创业,均有现行政策支持,因而失业引发的问题尚不突出。此外,对城市其他失业人员,更有专项就业政策予以扶持,促使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寻找就业出路。
问:此次经济结构调整与前两次经济结构调整相比,有什么区别?三次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问题分别有什么特点?我国相应采取了哪些对策措施?
李春晖:前两次经济结构调整,即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本轮调结构有较大区别,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同。
20世纪90年代末集中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路。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大量国有工业企业倒闭、关停,3000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是政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为此,中央决定在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采取三三制的办法筹措资金,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帮助其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再就业。与此同时,积极就业政策相继出台,对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成效显著。
应对2008年后的国际金融危机,着力稳定就业岗位。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大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普遍面临困境,特别是大批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纷纷关停。上千万名农民工回乡,几千万在岗职工就业不稳定,失业风险凸显。为了积极预防失业,解决大量就业岗位面临流失这一突出问题,我国对困难企业实行了五缓四减三补贴的社会保险和就业政策,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岗位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轮调结构重点预防规模性失业,扩大就业。本轮经济结构调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更新,民营企业有较大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业态不断出现。二是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市场的趋旺成为带动新产业、新业态的重大动力。三是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前提下,主动关停并转了一批企业,存续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在企业内部分流安置,没有造成规模性失业。四是社会失业尚不突出。失业者大多是农民工。失了业再去找工作或者自己创业,已成为他们主动选择的就业途径,且有政策储备和支撑,能够给予大力扶持。五是防线提前。我们工作主动前移,防线提前,在预防失业上下了功夫。尽管仍然存在诸多隐患,但没有出大事,没有引发大的问题。
由此可见,三次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不同,矛盾的焦点各异,因此解决的对策措施也有所差别。但政府主导,倾全社会之力,多项政策及时跟进,集中化解突出矛盾,是解决问题的相同脉络和关键所在。
现行就业政策有成效有不足需进一步调整落实
问:我国应对本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失业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取得了成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李春晖:运用现有的政策措施应对本轮结构调整中的失业问题,既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也存在着落实不到位和继续完善充实之处。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归纳,关系密切的政策有以下几项:
一是援企稳岗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工作推进仍不平衡。为配合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各地陆续出台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具体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特别是2015年,各地将援企稳岗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等措施,减轻了企业负担,更好地惠及企业和职工。但援企稳岗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各地之间落实进度差别较大、政策把握不准、欠缴失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不能享受稳岗补贴等。此外,目前各地虽出台了一系列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政策,但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法律依据不足,存在着法律风险。
二是就业创业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调整落实仍有很大空间。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积极落实,为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地方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前后脱节、政策执行不力、创业氛围营造得不够、就业服务的精细化欠缺等问题。比如,人社部等七部委印发的人社部发[2011]50号文件要求企业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并报人社部门审批,但实际执行中却没有将职工安置方案作为企业关停总体方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批,对此缺乏督导;一些地方未按规定将奖补资金优先用于职工安置。
三是职业培训得到加强,但仍不能适应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各地抓好对各类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了其职业技能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但职业培训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够,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不足,中高职、职普教衔接不紧;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引起应有重视,措施较少;对企业培训缺乏激励和督导,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
四是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稳步推进,但相关保障及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进。近年来,各地区按照人社部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工作,获得的数据为高层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但目前,这项工作却存在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所需经费没保障、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进等突出问题。
高度重视潜在失业风险防患于未然
问: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失业风险?
李春晖:在未来五年内,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和治理环境将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在这个调整过程中,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也要重新调整配置,特别是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难度将会更大。失业压力会持续增加,潜在的失业风险很大。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失业率虽未明显增高,但隐性失业严重。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几乎涉及所有传统企业,涉及职工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0%。特别是涉及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治理环境、节能减排的企业众多,涉及的下岗失业人群庞大。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涉及的企业更多,下岗失业人员量大,难以统计。潜在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出现与现有下岗失业人员的累加,将会形成庞大的隐性失业群体,对就业和社会带来的潜在冲击难以估量。
二是全国尚未发生规模性失业,但地区和行业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经济结构调整涉及许多地区和行业,但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目前来看,煤炭、钢铁企业和所在地区首当其冲。这些企业目前通过采取减产停产,内部分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办法,支撑运转。一旦这些行业企业难以为继,集中在一个时期、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规模性失业将会成为现实。由此带来的处理劳动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就业压力,还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
三是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失业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多重就业压力,总量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劳动力供求结构进一步失衡。尽管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创造出一批新业态、新岗位,可现有劳动力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岗位需求,特别是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从旧职业向新职业转换困难。
四是下岗失业人员总体稳定,但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明显加大。本轮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转岗、下岗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偏低,再就业能力不足,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很大。
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李春晖:这些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结构性失业矛盾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客观方面来讲,用工需求下降,劳动力供给出现新问题。比如,过去依靠加大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发展起来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要通过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压产限产和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用人需求有所减少。一批低端的、正在衰退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境外转移,导致用人需求下降。另外,中西部经济崛起需要增加劳动力,但由于工资较低,吸引力较差,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目前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再加上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的矛盾。
从主观方面来讲,缺乏忧患意识,推动工作尚未形成合力。有些地方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不积极,对妥善安置分流下岗职工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以煤炭、钢铁等产业为支柱的城市,因目前多在企业内部安置职工,尚未对社会就业带来压力,因此当地政府对潜在的失业风险估计不足。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应对失业风险未能形成合力,就业优先的基本国策在管理层没有得到应有体现。
化解失业风险保持就业稳定
问:化解失业风险,有什么重要意义?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化解失业风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李春晖:积极化解失业风险,意义重大。它事关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功,事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事关大众创业新局面的形成,事关国民信心的增强。
针对本轮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出现的失业问题,特别是已经看到的潜在失业风险,结合现行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各类下岗失业群体的特点,按照不断增大市场机制作用的导向,我们认为应对未来失业风险的总体思路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应有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行企业内部分流安置和市场就业相结合,有重点、分步骤地化解突出的下岗失业矛盾,并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由内向外逐步转移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再就业。同时,着力改变供给侧结构,扩大需求侧空间,搭建更加有效的供需匹配平台,最大限度缓解失业矛盾,实现社会比较充分的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提出上述总体思路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还未深入人心,特别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有效配合仍未到位,必须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战略的推行,并加强现有就业政策措施的整合,抓好落实。二是判定今后一个时期,对就业冲击最大的是隐性失业。对此,短期内靠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企业稳定岗位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必须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起正常的人员退出机制。三是面对庞大的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不同群体,特别是针对其就业能力普遍不足的特点,必须从改变供给侧素质结构和扩大需求侧空间两方面入手,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改善就业服务平台功能,促进人力资源供需有效对接。
问:具体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李春晖:对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切实将就业优先战略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利用多种媒体,深入持久宣传就业优先战略,使就业优先战略真正入心入脑。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使政府及其部门明确自己在促进就业方面,特别是在化解产能过剩职工安置工作中的强制责任。同时,要整合完善现行就业政策,做到既要适应广大劳动者的共同需求,更要顾及就业困难群体不同的个性需要。要切实加强政府部门间相关扶持政策的整合,产生1+12效果。
二是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倾斜政策。要根据本轮调结构的目标和工作重点,科学认定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在此前提下,运用特殊政策支持调整结构,化解失业风险。比如放宽现行稳岗政策的享受条件。我们建议对重点地区和行业要放宽享受条件,将企业应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硬性规定条件打破,把欠缴失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纳入享受稳岗补贴的范围等。再比如,应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的作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就业专项资金要扩大额度,并向重点地区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还要特别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甚至是重点企业,制定专门的就业扶持政策,使困难企业能够在本轮结构调整中顺利摆脱困境。
三是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及相关工作。首先,要强化失业动态监测。目前,人社部进行的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为研判全国失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建议人社部将此项制度进一步完善,适时扩大监测企业的范围,优化样本结构,关注系统性、行业性失业风险。从长远考虑,建议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情况月报或季报制度,以全面获得相关数据。其次,要强化规模裁员备案制度。最后,要及时建立失业预警机制。
四是改变供给侧素质结构,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首先要切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引导高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改进人力资源培养方式和供给结构,努力实现教需匹配。其次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在满足劳动者提升职业能力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将职业培训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促进就业创业的整体工作中进行部署和推进。要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最后,要统筹改革完善全体劳动者薪酬待遇激励机制。要从根本层面打破传统的工人、干部身份限制,完善能上能下管理制度,改变长期以来管理者薪酬高待遇好、操作者薪酬低待遇差且无上升渠道的痼疾,营造技能强国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良好氛围。
五是扩大需求侧空间,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包括:鼓励创新创业,催生一批就业岗位;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创造一批就业岗位。一段时间内,建议对凡是自主就业、月收入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都视为新的就业形态,给予支持,纳入就业管理,以适应形势新需要,助推经济发展。
六是搭建更加有效的服务平台,促进供需双方及时对接。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就业服务精细化、精准化,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从政策上彻底解决因人而异的户籍、子女就学入托、社会保障待遇享受、就业扶持差别对待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地区之间协作,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共同做好转移就业人员的服务工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供需双方的及时匹配。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