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

2018-07-03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不断变化的。总体上来讲,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够拉动就业,只有就业的持续增长才能够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应当相辅相成,但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是否实现良性的互动,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十二五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为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并推进充分就业的实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就此进行研究,并提出实现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建议。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互动状况1、在改革开放中,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推进就业,探索良性互动之路。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首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在农村,实现联产承包制,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随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牧副渔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启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据统计,1981-1990年的十年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增加了7800多万人。在城镇,实行搞活经济与广开就业门路并举,一方面加大轻工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恢复发展城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另一方面,实行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不仅化解了历年积累的上千万下乡知青回城后的就业问题,并且还消化了一批当年新生的劳动力。据统计,1981年至1990年十年间,城镇新安置就业总数达6500多万人。就业问题的初步解决,也为全党全国将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提供了重要条件。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就业制度改革也随之推进。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以民工潮的形式演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步入发达,吸纳了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资料显示,全部迁移人口数量为1246万,占总人口的10.6%,其中省内迁移为7.7%,跨省迁移为2.9%。如此推算出全国迁移人口总和为1.2亿,其中90%以上的迁移人口为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据专家估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2-3%。与此同时,在城市,与国企改革同步,城镇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不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并且拓展了我国城镇就业新的领域。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之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一批企业关闭破产,出现三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严峻局势,但由于实行再就业政策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保证了基本平稳的过渡;同时,通过发育劳动力市场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增长,使一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这一阶段国民经济保持了8.8%的增长,城镇就业的增长与减少相抵,也仍为正增长。使我国经济与就业同时度过了难关。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经济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同时,我国也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新时期,在就业上也面临着三碰头的严峻形势,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类问题在同一时期达到高峰期。由于制定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行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使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结合在政策上有较明确的体现,同时,对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给了支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流动就业进一步取消限制,给予了鼓励和保护,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城乡就业有了新的增长。特别是2008年至2009年,为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重大冲击,在实施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实施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六大举措,化解了上千万农民工、几百万大学生的失业危机,在一年中实现了全国就业局势的稳定。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互动的基本状况: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提出要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解决就业问题;到江泽民同志2002年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再到胡锦涛同志2003年提出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2006年提出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2008年颁布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坚持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直到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由此都可以看到我们在对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关系上,认识一步步深化,方向愈来愈明确,实践在探索中前进。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与就业同增长。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和就业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1980年至2009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城乡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1%。三十年中,我国实现了经济与就业的同增长。

图11980-2009年我国GDP和就业人数变化趋势图

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1980年,我国GDP为4546亿元,2009年上升至3405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其中,1984年的增长速度最快,高达15.2%;1990年增长最慢,为3.8%。分阶段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增长速度还呈现出进一步上升的趋势:1980-1990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2%;1991-2000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10.5%;2001-2009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10.5%。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人数也持续增加,就业总人口由1980年的42361万人上升至2009年的77995万人,共增加356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88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2.1%。在总就业人口中,乡村就业人口的比重较大,为60%左右,其变动呈现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趋势,由1980年的31836万人上升至最高点2001年的49085万人后,持续小幅下降至2009年的46875万人,九年间乡村就业人口减少了2210万人,年均减少245.6万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10525万人上升至2009年的31120万人,共增加20595万人,年均增长68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7%。这些都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方向和步调是相一致的。关于就业弹性的分析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的变化决定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在经济理论中,一般用就业弹性来分析就业的难易程度。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我国学者主要从就业弹性的角度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1、关于现行研究中就业弹性的不同结果。关于我国就业弹性变动的情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弹性先下降再回升、就业弹性基本不变。我国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张车伟、蔡昉、张本波、赵建国的研究均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上世纪80年代是高就业弹性阶段,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到了90年代,这种拉动作用逐步减小,就业弹性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龚玉泉、袁志刚肯定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存在下降趋势,并强调了近30年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即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有些学者在自己测算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的就业弹性呈现先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如冯煜认为1978-1990年实际就业弹性较高并稳定在0.22左右,90年代初迅速下降,90年代末略有回升。唐煌、刘军认为由于统计指标未能全面客观反映我国就业体制、就业方式以及历年来隐性失业减少和隐性就业增加的情况,使得就业弹性被严重低估,根据他们的测算,1996年以来,就业弹性系数的波动已趋于平稳,而且表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小部分学者认为就业弹性基本不变,邓志旺等人计算了1985-1994年就业弹性系数,得出除年份就业弹性系数基本变化不大,并认为我国改革开放20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仍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所谓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矛盾并不存在。学者们对就业弹性变动趋势的判断之所以产生分歧,主要因为他们所界定的就业弹性存在名义就业弹性与实际就业弹性的差异,同时还存在着所使用统计数据的范围与口径的差别。因而,要正确测算我国的就业弹性并且运用其作出相关判断,必须同时考虑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要明确名义就业弹性和实际就业弹性的区别: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不能忽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双重就业、下岗人员的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二是测算方法要运用有效就业量:目前运用较多的是从名义就业量中扣除城乡隐性失业量得出有效就业量,即真实就业数=名义就业人数-隐性失业人数,真实的就业弹性系数=真实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三是净增就业要与实际扩展的就业相联系:目前使用GDP测算的就业弹性系数,一般是以净增就业为基数的,但如果考虑到在结构调整中,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从高峰期的1.13亿下降到3300万人,而几千万下岗职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又通过落实积极就业政策重新回到就业岗位上,这一存量调整和转换的实际情况,是难以从净增就业指标中反映的。因此,虽然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发展中就业增长程度很有用指标,但由于这一指标很难反映经济发展中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使用就业弹性指标只能说明一个时期就业岗位净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要说明同一时期整体情况,还必须考虑结构调整中的存量转移状况。2、非农产业就业弹性测算。我们认为,使用就业弹性指标测算非农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尝试对我国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一些主要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测算,试图说明经济发展与创造非农就业的关系。对我国1980-2009年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进行测算。采用公式为:非农产业就业弹性=非农产业就业增长率/非农产业GDP增长率,其中,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二产就业人数+三产就业人数,非农GDP增长率=二产GDP增长率二产GDP比重+三产GDP增长率三产GDP比重。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呈现震荡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0.87下降至1989年的0.03后,再上升至1995年的0.57,后又下降至1999年的0.06。进入21世纪以后,非农就业的弹性也呈现出震荡上升后下降再小幅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0.14上升至2004年的0.59后,下降至2009年的0.36,这说明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的就业增长分别为0.14个百分点、0.59个百分点、0.36个百分点,对应于增长的就业岗位分别为15.6万人、64.1万人、39.2万人。1980-1989年就业弹性较高的原因主要是与当时乡镇企业及其他非国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且这一时期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发展为主,资本的有机构成较低,因此就业增长较快;1990-2005年就业弹性下降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各区域经济的资本密集程度增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增加,以及90年代后半期国有集体企业结构调整,使就业净增加减少,从而导致就业弹性迅速下降;2006-2009年就业弹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图21980-2009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弹性[1]

3、第三产业重点行业就业弹性的测算。通过二、三产业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的拉动程度的计算可以知道,我国第二产业扩大就业相对有限,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强。所以,分析在就业的增长点究竟会在第三产业的哪个行业,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本文采用了1990-2002年间的数据对中国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将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成三个层次,处于第一层次的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其就业弹性分别为0.54和0.46和0.33;处于第二层次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就业弹性分别为0.28和0.13,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第三层次的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其余行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就业弹性均为-0.34、-0.07和0.1。这表明,在1990-2002年间,随着产值的增加,对就业带动力最强的行业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带动力次之。而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甚至为负数,表明在这些行业中吸收的劳动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

1234下一页最后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就业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