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2006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揭晓

2018-07-11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日前,由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办的"2006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全国劳动保障系统推荐、专家筛选评审,综合专家、实际工作者意见,最终从40余项候选事件中评选出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创新五件大事。

2006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年,是中国就业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劳动保障"十一五"规划描绘美好蓝图,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伸拓展,农民工就业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素质就业举措不断,各地促进就业新招迭出……。为总结盘点2006年中国就业大事要事,展示各地促进就业工作新成果、新经验,更好地推动2007年的就业工作,中国就业促进会近期举办了"2006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评选活动。

最终揭晓的2006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创新五件大事是一、全国就业十件大事

1.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被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并将"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之一,提出了促进就业的七项重大举措,标志着国家把解决就业这一民生之本的问题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2.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扩充完善,实施初见成效,年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

国家制定和实施新一轮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更加明确地列入宏观调控指标。国务院成立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增至19个,统筹规划和部署安排全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根据国家新的就业政策的要求,各部门和各地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全面实施新的就业政策,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首次突破了千万,达到11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就业再就业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3.国家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国城乡就业目标。

国务院首次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就业方面,确定了2006年至2010年5年内的目标:全国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

4.国家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

国务院颁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成立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加强培训的政策措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春节后组织实施"春风行动",消除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对农民工实行免费就业服务,提供维权保障。

5.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紧,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的同时,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紧。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经过各部门和地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

6.民营企业在促进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家民营企业受到表彰。

民营企业的发展,为解决中国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于今年4月,在全国组织举办了"2006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10月又联合表彰百家先进民营企业,进一步调动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

7.东部培训工程开创素质就业的先河。

根据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明显的情况,劳动保障部依托具备相应政策环境和工作基础的东部省区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在全国率先探索实现素质就业转型的途径。

8.劳动保障部部署实施"就业新起点计划",启动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新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经国务院同意,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7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安排更多失业保险基金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同时,劳动保障部在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任务重的地区部署实施"就业新起点计划"试点工作,运用失业保险政策,帮助职工平稳转移到新的就业岗位。

9.面向城乡劳动者实施"5+1"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劳动保障部在全国组织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职业技能导航计划"和"岗位技能对接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技能劳动者就业。

10.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建立。

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和各类单位用人,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建立。市、区、街道、社区普遍建立了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通过组织实施对困难群体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和对农民工免费服务的"春风行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促进就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地方创新五件大事

1.首倡解决零就业家庭工作。

辽宁等地将解决零就业家庭作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提出20天内解决新出现零就业家庭就业的承诺,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在总结辽宁省经验的基础上,中央《决定》将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多方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活动。

吉林、江西、安徽等地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创业成果展、创业项目推介会、创业博览会等多种形式的"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运用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广大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6月,经国务院同意,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召开落实就业政策、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各地的成功经验,推广"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小额贷款、创业扶持"一条龙服务模式,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

3.创建第一批充分就业社区。

近年来,各地许多城市自发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劳动保障部总结各地经验,在全国大力倡导推广。到2006年底,已有12个省份在全省开展创建活动,全国已有5426个社区经省市评估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4.争相创立劳务输出品牌。

各地在发展劳务产业,做强劳务经济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经过市场检验、能够在区域或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如四川的"川妹子家政服务员",山东荷泽的"天将保安"、"天香园艺"、"天巧技工"、"天使家政"四大劳务品牌,河北、湖北、湖南、广西的"十大劳务品牌"等。劳务品牌的确立对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探索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

北京市发布"劳动力市场运行景气指数",天津提出以"顾客为中心"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青岛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真情相助服务项目,湖北省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名称、编制、职能、经费、管理体制的统一等,创新和提升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手段和能力。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就业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