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基本养老制度“广覆盖”和“保基本”难两全
近期,由和讯网主办的“求解社保谜团——高缴费与低替代率悖论”2012养老金沙龙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珍指出,中国基本养老制度存在内生矛盾,具体来说是“广覆盖”与“保基本”两大原则间存在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制度定位不清,同时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
李珍认为,基本养老制度若要改革,应该朝两个方向进行,一是统账分离,政府通过社会统筹提供基本保障,将个人账户交给市场;二是改革制度的参数,包括提高退休年龄、提高缴费年限、提高缴费基数。
以下是李珍发言摘要(标题为编辑所加):
实际缴费率低于名义缴费率
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名义费率,政策规定是28%(企业缴纳20%,个人8%),这一缴费水平是比较高的。但实际费率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整个制度的收入也没有想象那么多。主要原因如下:
一、缴费工资基数比实际工资水平要低很多。最近相关部门做了一个38000人样本的调查,平均缴费工资是实际工资的64%。影响最大的是劳动收入非货币化,货币收入非工资化。
二、一些人按缴费基数下限——60%来缴费。
三、实际缴费人数也会影响社保收入,进而影响缴费水平。目前社保名义赡养比是3比1,实际的情况要大大低于这个数字。部分人口在缴费满15年,达到缴费年限的最低要求后不再缴费,一些人则在政策要求的退休年龄前一次性趸缴15年保费便停止缴费。因此实际缴费人数与退休人口的赡养率比想像的要高。
实际替代率持续走低的原因
目前,领退休金的有三类人,“老人”、“中人”和“新人”,“老人”是指自1997年26号文发布的时候,已经退休的人。“中人”是1997年时在体制内有工龄的人,这部分人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视同缴费年限”,之前的工龄被认可,拥有养老金的请求权;二是在新制度下工作的年限,按新制度来计算退休金。在1997年时还没有贡献,新参加制度的叫“新人”,他们通过趸缴保费进入养老金制度。
1997年养老制度改革的时候,同一个可比的口径下,替代率是79%,到2011年审计部门公布的替代率是42%。对于上述三类人,影响整体替代率下降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
“老人”养老金替代率在不断缩水。这部分人退休前一直在低收入、高保障的制度下,退休时工资基数很小,退休后恰好赶上工资快速增长的一段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社平工资高速增长,而退休金调整机制又跟不上,“老人”的养老金替代水平不断下降。
“中人”养老金替代率也有较大幅度下滑。一方面,由于“中人”当时缴费基数小,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权益是较低的;另一方面缴费年限少,待遇水平也会下拉。
“新人”对制度整体退休金水平下降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这种人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少。
但是,随着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年份越来越长,“中人”和“新人”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金水平会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