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讯:近期朋友圈一波接一波的延迟退休消息,让她暗暗下定了提前退休的决心。对她来说,从教近30年,职业的艰辛令她在前几年患上了心脏病,原本希望可以捱到55岁正式退休,但政策即期的一朝变化,让她措手不及。
李蕾不是个例。在去年甫一推出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之际,“提前退休潮”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尚未出台的延迟退休政策,在舆论上便已遭遇民众激烈反应。在社会共识尚未达成之际,究竟延迟退休该不该推出?若按期出台,又该如何在制度设计上最大程度减少阻力?为此,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虽然各方对延迟退休态度不一,但实施以后避免“一刀切”,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
郑秉文:重在改变政策负激励,鼓励多劳多得
记者:每次延迟退休消息出来,更多是反对的声音,你怎么看?
郑秉文:反对是正常的。但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延迟退休,也是正常的。
目前的退休制度有负激励。人们自然更愿意早点退休,因为获得的收益高,早退早拿钱,早退甚至比晚退拿得多。
举个例子,比如,有个邻居11年前退休,退休时1年拿两万块退休金;11年下来,一年涨10%,两万块钱涨到现在多少钱呢,显然愿意退休;他身边的同事看着这个现象,肯定觉得他退休很划算,自己不退休就亏了,这11年下来,同事的退休金比自己的工资都高了,能不愿意退休?在负激励面前,他们不愿意延迟退休,这不是正常的吗?就是说,工资增长与退休金的增长是有个比例关系的。
记者:有观点认为延迟退休政策是对中下层体力劳动者不利,但对公务员群体有利,这是一个偏向既得利益者的方案?
郑秉文:这是发挥在职人员作用的时候,不是对谁好对谁不好,机关事业单位退不退休都拿那么多钱,养老金替代率是固定的,退不退休差得不是很多。
可以这样理解,屠呦呦在获得诺奖之后,这个年龄还经常去办公室上班,去一次就可以多拿一次钱吗?所以,延迟退休对有些群体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对大部分人来讲,我们还是要改革制度,让制度激励他多劳多得,滞留在劳动力市场上,多干一些,多得一些。
现在中国还有相当部分退休人口拿的还是全额的薪资,当然愿意早退休。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由于各种原因,“非正常退休”人数占当年退休人数的比例都不小,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每年“非正常退休”人数都占当年退休人数的10%以上,最多一年达到了22%。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