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实现老有所依 需要多方施力

2017-04-24 08:00:02 无忧保

居家养老成关注重点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养老已成为社会问题。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如何满足老龄化之后的养老服务需求,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因为国情以及传统观念,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目前还是选择家庭养老或者社区养老,真正进入公办或者商业养老机构颐养天年的老人还是少数。所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为老服务能力建设,势在必行。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认为,“最现实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

傅企平认为,社区养老具有集体养老的性质,社区养老模式就是依托社会资源创办的适合老人的日托所或者居家养老中心,其特点是小型分散、就近方便、服务多样。

“这种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明显,老人遇到紧急情况,能依靠集体力量得到及时快速处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老人足不出户或足不出社区,就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养老服务,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社区养老还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为老人更习惯在一个熟人圈子生活。”

傅企平认为,社区养老规模不大、开发周期不长,能形成连锁经营格局,还容易实现规模效应。

“政府应进一步从公共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傅企平期待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吸引民办养老机构参与社区和居家养老。

“那些服务好、设施好、管理规范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和政府以委托合同的形式合作。当然,除了引进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外,社区也可以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傅企平说。

记者注意到,民革中央在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开出“药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完善社区养老资源整合,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主体建设,培育和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产业……

记者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一点,新建社区一定要从规划阶段就做好养老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配套,为以后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奠定基础,这将大大缓解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局面。

养老照护人才培养是难点

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存在巨大的专业照护人才缺口。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但根据现有公开数据,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缺口已达千万级别。

“虽然现在高端私立的照护机构养老护理员工资很高,且都参加了社会保险,但很多年轻人宁愿干零售服务业的低薪工作,也不愿意干这活,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伺候人的工作‘不体面’。”内蒙古某市一位长期从事劳务输出工作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何弥补这一短板,让年轻人感受到养老护理这份工作的“体面”,从记者采访代表委员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人认为,要提高养老照护人才的待遇,包括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孙伟认为,照护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入低,工作累;二是不能获得应有的职业尊重,不仅得不到自己家人的理解,而且还经常被养老院入住老人的家人误会,当人手不足、老人照顾不好时,老人的家人往往会迁怒于照护人员。

孙伟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照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实现同工同酬;二是要让照护人员有归属感,给他们在职称职务方面一定的晋升空间,吃上定心丸。

在养老照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和培训方面,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认为,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愿意为养老照护这项工作付出。这需要全社会培养和形成一种尊重为老服务的氛围,让年轻人有职业荣耀感,这种荣耀来自社会认可,也包括薪酬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学副校长张灼华,从教育培养的角度指出,要制定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建立系统的培养机制,制定培养标准;增加或新设老年服务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护理、老年学等专业,加强老年医学住院医生培训。

医养结合是热点

老有所依,这里的“依”,除包含物质生活的满足外,也包括对医疗需求的满足。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满足当前社会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复合型需求。在本次两会上,医养结合也成为两会议案提案中反复出现的热词。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三种医养结合模式:整合照料模式是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如由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建立老年护理院;联合运行模式是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病后的护理服务;支撑辐射模式是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务。”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非常熟悉国内医养结合的发展现状。

孙洁认为,由于传统的养老机构缺少医护功能,需要康复护理的老人往往长期住在医院。失能老人因慢性病住院治疗,虽然满足了他们的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但却增加了医疗保险支付压力,占用了大量的住院床位,不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医院救治功能的有效发挥。

为此她建议,将符合条件的医养融合服务机构列入医保定点范围,放开病种限制,针对慢性病及高龄失能老人需要长期住院的现状,研究制定符合养老机构实际的医保报销政策,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便捷对接。

和孙洁委员的建议一样,民革中央在今年的会议提案中也关注了医养结合,提案建议健全养老法律法规体系,修订《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条款,考虑将护理费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或采取政府补贴、引入商业保险等形式,有效解决失能老人生活保障问题。

代表委员对医养结合的建言献策,不仅仅有宏观政策走向方面的,更有发展细节方面的———针对养老机构的照护、医疗风险问题,民革中央提出,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养老仲裁机构,科学制定养老、临终关怀服务意外事故纠纷处理办法来解决。

伴随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以及照护成本不断攀升,通过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护理服务提供经济支持,成为多数受访的代表委员的期盼。其实,世界许多国家已在此方面立法并实施(见文后附表)。

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孙洁委员建议,短期内可学习借鉴山东省青岛市先行探索的模式,统筹建立失能老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基金,从医疗保险中分离部分资金,财政给予适度补充,形成专项失能照护资金保障渠道。

从长远看,应尽快研究建立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筹资模式,为失能老人积累长期护理保险资金。

除了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险,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则从建立分梯次老年护理保障经费支付体系、培育公众商业保险意识、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议。他认为,应该发挥商业保险精算管理和风险管控优势,引入商业保险参与老年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基金管控。

最美不过夕阳红,如何让“夕阳红”能“温馨又从容”,每年的全国两会提案议案中,我们都能看出代表委员对这一问题的关心。在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中,被提及最多的是4个字“多方施力”。社会化养老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以及众多社会资源、社会组织,只有协调统筹好各方力量,集合群力,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更从容地应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中国劳动保障报 王永 林晓洁 李小彤 王睿)

标签:   老有所依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