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深圳首例虚假社保购房案凸显补社保或纳税证明产业链

2017-05-12 08:00:02 无忧保

  当下,买卖房屋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老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近日,深圳市引人瞩目的首例虚假社保购房案一审宣判。

  记者通过采访该案,发现该案背后,凸显出一大社会怪相——“限购令”竟然催生出一个以补社保或纳税证明为业的产业链,成为一些不良人员用来敛财的一个手段。

  2010年6月,经深圳市一地产中介介绍,买方唐先生与业主杨先生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以643.9万元购买杨先生豪宅,合同约定买方签约时支付定金5万元,11日内再付定金58万元,双方约定任何一方违约需向对方支付成交价20%的违约金。

  因唐先生并非深圳市居民,且在深圳没有一年以上社保及纳税证明,不符合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规定的贷款条件,双方又在合同备注条款约定“卖方同意并清楚买方正在积极办理关于贷款的社保资料,并同意买方在办理好社保的相关资料后此合同生效”(合同条款均由中介方员工填写)。

  签约后买方如约支付了卖方购房定金5万元,监管了定金58万元,支付了中介7300元费用补办了一年社保(所有社保事宜均由中介方代办),并向银行申请了按揭贷款,但贷款申请迟迟未能获批。卖方遂提起诉讼,告唐先生违约,要求判赔违约金127.8万元。

  该案经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合同签订时原被告(原告为卖方杨先生,被告为买方唐先生)及第三人中介公司已知非深圳户籍的被告没有一年以上深圳市社保和纳税证明,且需贷款才能购房。

  原被告在买卖合同备注特别约定“卖方同意并清楚买方正在积极办理关于贷款的社保资料,并同意买方在办理好社保的相关资料后此合同生效”。

  同时,为了使该生效条件能够正式生效,在被告与参保单位深圳市某公司不存在真实劳动关系的情况下,6月28日第三人仍帮助被告以该公司员工的身份补办了虚假社保关系。

  南山区人民法院认定,该买卖合同为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因为被告的社保关系无效,所以买卖合同生效条件未生效。因此,该合同虽然成立,但未生效。原告收取被告的购房定金5万元应向被告返还。

  原告以被告根本违约为由,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因房屋买卖合同成立却一直未生效,故该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为什么被告在与参保单位深圳市某公司不存在真实劳动关系的情况下,仍然能以该公司员工的身份补办虚假社保关系呢?

1234下一页

标签:   社保补社保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