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破解关于美国医疗费的神话
李宇晖
有个谣言(不知是官谣还是民谣)在国内流传了很久,就是美国的医疗费很贵,看病很难。比如央视记者王志安在微博上说:“在美国如果没有保险(放心保),基本看不起病。” “其实要说国内看病难,如果有欧美国家的生活经历,那才叫难。公立医院除了急诊没有可以挂号就可以直接看的,都需要预约。常常是病好了还没轮到呢。”这位记者还转发过一条让人掉下巴的帖子:“我们家属院一对老夫妇去美国看女儿,老爷子犯了心脏病,花了20多万美元(是美元,你没看错)还没好,老伴只好回来卖房子。”
王志安这样的言论并非个案,像这样吹嘘自己了解美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事实如何?此文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获得保险的难度、如果没保险是否看得起病、看病的等候时间。
没保险的人是因为买不起么?
的确,美国有很多人是没有保险的,于是被国人当成了资本主义的阴暗面进行自我安慰。但是要注意,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保险。
最需要看医生的人群当然是老人、孩子和孕妇。而美国所有超过退休年龄,未达到工作年龄,或者怀孕的人,只要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指标就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医疗保险。这个指标每个州有所不同,跟家里孩子和老人的数量也有关,但总的讲是个非常宽松的指标。举个例子,加州针对孕妇和1岁之内的婴儿是这样规定的:如果你家有三口人,月收入不超过3255美元(或者四口人不超过3925美元,孩子越多标准越宽),则孕妇和孩子均享受全免费医疗保险。如果你只申请部分补助而不是全免费,标准还要更宽松(三口之家的月收入不超过4069美元即可)。
那么收入超过了这个标准怎么办?好办。只要一个人有全职工作,雇主必须给你购买全家的医疗保险(其实我认为这点没必要,但是没必要的人家都规定了,何况有必要的)。如果家里都是兼职呢?也不要紧。收入超过这些水平的家庭,承担医疗保险是毫无问题的。每个人每月花几十美元足矣。难道月收入三四千美元的人付不起百把美元的保险?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没有保险呢?一种情况是,很多人买得起保险,但是赌自己不会生病所以不买。对这些人来说,看病确实要费点力气,但是注意,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觉得把钱花在别的地方生活质量更高。以这些人为例来证明美国医疗费用高是很可笑的,因为人家是自己选择花钱看病的。此外,除了赌生病概率低之外,不买保险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就是我下一个题目要说到的,即使没保险也不可能看不起病。
有没有买不起保险的呢?当然有。但这些人必然是有工作能力的中青年(太老太小都有免费保险)。他们如果想靠两膀子力气给自己挣出保险费来,那实在是太容易了。美国现行最低工资是每小时7.25美元,其实实际收入没有这么低的。即使是饭馆送外卖这样的最普通工作,除基本工资之外还有小费收入,实际小时工资低于10美元的基本上不存在。只要他们想工作,挣出一个月的医疗保险费用不成问题。所以买不起归根结蒂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有没有连最低收入的工作都找不到的人呢?这个不好说,但据我观察,很少。凡是失业的美国人,多半是不屑于干最低等的工作,宁可一文不名地have a good time,反正不可能饿死。不要以为人家傻,不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已。
没保险就看不起病?
这更是造谣无极限了。我个人就刚刚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家父来美探亲时遭遇了小中风,急需做两项昂贵的超声波测试以防止更严重的中风。这两项测试的标价加起来3000美元左右。外国旅游者当然不能由美国政府来扛,那这么多钱怎么办呢?一问才知道,美国几乎所有医院都和不同的民间慈善组织有合作,专门针对看不起病的人。这些民间组织不管你有没有国籍,有没有绿卡,人家只认一个指标,就是你的收入。我父母的退休金在国内当然也不能算低,但是按美国人的标准已经属于赤贫了。而且人家不管你子女有无收入,只管老两口的收入之和。于是我们递交了收入证明后,最终只需要支付100多美元。
所以,那个发帖说什么卖房子交20多万美元治病的人,我不清楚他是在美国哪个时空看的病?不会是19世纪吧?
我这说的还是中国的旅游者。如果生病者是美国公民或者绿卡持有者,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只要你能证明你的收入低,政府自然替你交了。有些美国人为什么抱怨看病贵?那很显然是他自己还不够穷,他没办法向政府证明自己交不起。你说,一个人又有钱,又不买保险,那让他花点钱难道不是应该的?难道不是他自己选择的?
看病要等很久?
王志安说等到病好了还排不到,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既然你的病能自己好,干嘛要去看医生?
在我看来,美国的排队机制,恰恰是配置医疗资源的最高明的方法。在美国看病,排队的顺序主要不是看谁先挂号,而是看谁的病情更紧急。如果你到了急诊室,值班人员发现你呼吸困难,什么手续都不需要办,立马推进去治疗。但是如果你就是感个冒发个低烧,那对不起,等着去吧。
美国的医生一致认为,感冒不烧到40摄氏度根本就不应该去医院,因为这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急诊室是留给那些真正需要急救的人用的。为什么很多华人抱怨美国看病要等,因为他们在中国习惯了一发烧就被医院按在那里打吊针。明明是抗生素滥用,却被当成是救助及时,真让人无语。如果哪个美国医生敢给病毒性感冒用抗生素,只怕他第二天别想再上班了。
美国没有所谓的“门诊”。除了急诊或做手术之外,看病不去医院,而是去医生的办公室。只要不是急病,确实不像中国医院那样当天挂号当天看,但是也绝对不会出现“挂不上号”的问题。所谓挂号,实际上只是打个电话。如果你的病是慢性的,你是愿意在医院的狭小过道里等上一天呢,还是愿意在自己家里照常生活等上一星期?
当然,如果医生判断你的病需要立刻治疗,但是又够不上急诊的程度,他一定会挤出时间安排见你。我父亲的小中风就是当天打电话,当天即看上医生。我的两个孩子如果出现非常规的症状,比如耳朵感染,预约时间也从来没有超过一天。如果你病到连去急诊室的力气都没有了,比如腿摔断了,这么办?好办,打911即可。
总之,看病并不是越快越好,一些人快了,另一些人就要等得更久。我不在乎我感冒拉肚子需要等上一两天,但是我希望我在大出血或者心脏病发作的时候,不需要先排队交钱办手续,而是立刻得到治疗。说美国看小病等得久我信,但是医院对待急病之反应迅速,真的就和打仗一样。
医疗资源在任何国家都是很宝贵的,因而分配的公正就是重中之重。美国的大面积覆盖的医疗保险,以及对老人、孩子、穷人的各种兜底制度,确保了医疗资源不是仅仅按照收入来分配。以生孩子为例,病房都是同样的规格,除了极少数超级富翁,一般人(上至企业高管、外科医生,下至穷学生、非法移民)享受的服务是一样的。只能和老百姓平起平坐。但是对我来说,我接触到的美国医疗服务已经无可挑剔了。
作者系留美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小米移动互联网的“共产社会”愿景
常宁
近日,小米手机的WiFi密码分享功能已经被骂得狗血淋头,小米只好灰溜溜地叫停了该功能。综观舆论的声音,基本全是声讨小米的“流氓”行为、“侵犯个人财产”行为、“于理于法都不容”的行为。但笔者拨开这些舆论表象,站在小米的角度,看到了一种无力的无奈。
小米WiFi分享的理想主义色彩
当这件事情在微博上传开后,骂小米的声音就开始螺旋式地增长,骂雷军的声音也有一大片。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小米的产品中,分享WiFi密码这一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小米的理想主义色彩。小米希望通过倡导个人“无私分享”精神,普及WiFi网络,使那些没有WiFi可用的人都可以通过别人的一点点“爱心”得到这种资源的共享。我想,小米在设置该功能时可能并没有预测到,人们对“分享自己的财产”持如此反感的态度,这也就意味着“共产”在现实社会找不到寄托时,在网络社会的“共产”也只能是一个乌托邦。
就我个人来讲,我愿意在可以承担的情况下分享自己的WiFi网络,肯定也有许多人愿意去“分享”。在9月5日的发布会上,小米方面表示,目前米粉已分享了23万个公共场所的wiFi密码,这就说明了该功能的价值还是得到不少认可,只不过当最初一小部分骂声逐渐扩大成整个舆论态势的时候,这一部分愿意“分享”的人也开始对自己的“爱心”产生怀疑了,也不敢再分享下去。
小米的理想主义“网络社会”最终在骂声中宣告失败,当然还有一种导致今日局面的原因,那就是该功能过于“直白”的设计引起大家对“侵略”的敏感,如果功能设置能让用户感觉到更多“自主的权利”,那么局面可能没这么糟。因为,就好比一个人本意上不愿意“捐款”,但你硬逼他“帮助他人”,可能会让这个人的“反叛之心”淹没掉他内心的一点“善心”。所以,度和表达方式还是很重要的。
WiFi公共服务缺失,免费WiFi需求量大
既然小米手机添加了这个共享WiFi的功能,证明一定有这个需求存在。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当下的公共WiFi服务的缺失或不足,但用户对公共WiFi的需求和呼声却很高。
目前国内某些地区确实在倡导和推进免费的公共WiFi服务,但有实质性进展的却不多,口号大于行动。并且有些地方所谓的公共WiFi服务似乎是个摆设,技术投入不足,网络覆盖范围小,网络速度堪称蜗牛,信号十分差。表面上听着免费公共WiFi似乎是对用户的一大福利,但花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都连接不上的网络怎能不让用户抛弃?画一个大饼,用户却吃不上,还不如不画的好。
比如,2011年北京推出了“My Beijing”公益免费WiFi服务,宣称西单、王府井(600859,股吧)、奥林匹克公园、燕莎、中关村(000931,股吧)、金融街(000402,股吧)六个繁华地区均全面开通免费无线网络,运营商提供2M的公共带宽。并承诺,用户每次联网成功后,可连续上网3小时,3小时后仍然可以通过重新申请免费上网。但根据之后的调查显示,WIFI热点地区“凉”了大半,存在信号时好时坏甚至连接不上的问题,公益无线上网最终变成公益无法上网。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使用数量的骤然增多,国内比较大的城市急需进入无线时代。但手机运营商提供的WLAN服务比较贵,速度却很慢,笔者尝试过中国移动推荐的WLAN服务体验,基本上登录不上网络,并且程序也很繁琐,可以说都没有机会去产生用户体验。
因此,在如此多的公共场所WiFi需求下,免费公共WIFi服务的缺失和严重不足可能是直接导致小米手机对这一领域大胆尝试和涉足的原因。
并且,站在企业寻求“产品差异化”的角度来说,这一功能十分具有“卖点”,在手机产品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小米确实捕捉到了大多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从小米来讲,这真的无可厚非,甚至是很成功的产品营销。
或许小米手机在9月5日宣布“分享WiFi”功能之后,给过大多用户瞬间的欣喜和“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来得太快!
触及运营商利益
小米手机的分享WiFi功能究竟最终触及了谁的利益?那些花钱买了WiFi公共服务的机构、企业或场所的利益损失还不是最主要的,如果小米的该功能成功大量普及应用,那么运营商的蛋糕可能要被分食掉。打个比方,本来有100个人都可能是运营商的WiFi付费用户,但现在只有10个人付费,且这10个人“救济”了100个人,最终运营商会有90个用户的损失。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在这场骂小米的舆论倒戈中,运营商可能是最开心的,也没准儿是舆论声势的制造者。但话又说回来,运营商们的底线已经被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一劳永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先是微信让他们慌了,现在又来了小米。
其实,小米不该在运营商提供的WiFi平台上“行善”,人家肯定不乐意你的“借花献佛”。
但笔者可以给小米支一招:小米可以开发自己的“移动基站技术”(这个技术国外已经有做到了,且开发出了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移动基站),将技术模块镶嵌在手机里,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WiFi热点,到时候,真正极快速、完全免费的、全民的移动互联网“共产社会”就真的由小米创造了!没人再敢骂小米地“无耻”,反而会笑眯眯的称小米为“神”。
作者系新媒体和新兴科技研究学者
“本地人掠夺”与身份赎买
刘远举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9月7日表示,复旦大学2011年达到此目标后,继续努力贯彻相关精神,在招生和培养上会有许多重大变化:1. 大幅降低在沪招生人数,在沪招生规模占招生总人数的高峰值是65%,今年为22%,2014年年要压到20%;2. 减少长三角招生人数,增加中西部招生人数,尤其是医学专业。
招生结构调整背后是各地区考生的利益,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增加外地考生的量被分给了很多省份,因此,对于单一的省份而言,这个比例增加不多,也就并未引起各地的反响。但对上海一地而言,分给各地的蛋糕都是从上海挖出去的,对于各地虽然是杯水车薪,但对上海却是实实在在的,可想而知这个表态会激起巨大的反响,除了考生与家长的声音之外,也有很多一直以来的情绪化声音。由此也反映出,这个招生数量的调整问题,本质上仍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冲突,特别对于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开放、自由的市场带来福利改善的道理,实在是老生常谈。不过,有几个概念也可在此普及一下。
这次复旦杨玉良校长宣布招生调整之后,就有人在网上说,既然招20%那么上海财政也只支持复旦总经费的20%。这个说法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却隐含着“本地人掠夺”概念。
中国的地方财政,从收到支的过程存在三次概念转化。按照中国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情况,发达地区的税收是由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户籍人群贡献,这个税收缴纳之后,由户籍群体概念转变为了地区概念,变为地区财政,最后再次转化为户籍概念,变为当地户籍人群的福利。在这个概念的三次转换中,一部分外地人创造的财富,变为了本地财政支出,成为了一些人想象中的“某某地区人民的血汗钱”—一个完整的、理所当然的“本地人掠夺”过程悄然地完成了。在这个本地人掠夺后面,则是“身份的赎买”概念。
地方政府清楚地明白“本地人掠夺”的好处,也知道越是高学历、高技能、高资本的人所能创造的财富越多,所以,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吸引这些人安家落户,给高净值人群提供更好的福利,拥有人才引进居住证的人的子女可以参加当地高考,和当地户籍学生享受同样待遇。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的户籍身份改变了,这种改变本质上是通过缴纳财富来取得的,是一种“身份的赎买”。实际上,对于有着老龄化趋势的城市,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社保、医保,进而维持一个地区的户籍身份的价值。也就是说,源源不断的外地人口支撑了一个城市的户籍身份价值。
实际上,不管是否有户籍,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源源不断涌入的高学历劳动力始终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的动力。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但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口中,一个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留在美国,是美国抢中国的人才,而一个西部学生到一线城市读书,并留在那里,就成了去城市抢资源?其实,道理他们都懂,只不过涉及自己利益,或者仅仅自以为损害了自己利益的时候,盲目地屁股决定脑袋而已。当然,不可否认,涌入的高质量劳动力必然会损害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人的利益,这本是市场竞争造就繁荣的硬币的另一面。
而且,从更大尺度上看,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邓小平的论述可谓是庄严的历史承诺。而两个大局的论断中,教育资源的倾斜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一个最基础的、最深刻的帮助。
作者系知名评论员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保险